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龙泉金观音产业走融合发展之路

“短腿”是如何补长的

  记者 俞佳友 包敦远 聂伟霞

  市委报道组 鄢鸣 潘枫

  本报讯 做茶人都晓得茶产业链各环节利润的占比,一般来说,种茶只能占10%,加工翻一番占20%,而销售环节占比高达70%。

  想在这片天地里拼杀就要靠实力,如果你有路子、懂营销,那你厉害去赚70%的大钱;如果你有能力、懂技术,那你也算牛去搞加工;如果你不懂营销也不会加工,或者说你在营销和加工环节中只是小打小闹,那你只能赚点辛苦钱。

  十年前,龙泉市兰巨乡官埔垟村虽然漫山遍野都是茶树,但一点辛苦钱也很难赚到。“因为都是老茶树,质量不好,而且没有销路,所以绝大多数的农民宁愿荒废,也不愿意花人工成本去种茶。”村支书张小平提起这事还在挠头。

  2005年,龙泉县开始大面积引进一个叫“金观音”的新品种,它的品质非常高,独具“香、活、甘、韵”的特色,终结了“浙江只能生产高档绿茶,不能生产高档乌龙茶”的历史。

  目前,龙泉市茶园总面积达到4.76万亩。在2013“浙茶杯”红茶评比中,“龙泉金观音”红茶傲立于全省参评的140多个茶样:在15个金奖红茶席位中,龙泉就占据了5个。

  官埔垟村茶农的收入逐年递增,去年的人均年收入达到近万元。张小平说,现在村民的种植技术已经不是问题,不仅承包了邻村的土地种植茶叶,还有村民替邻村的茶农管理茶园赚钱。

  茶农的收入是提高了,但他们也发现,仅靠种茶卖茶青是赚不到大钱的,必须有加工技术,自己加工出来的成品才能卖出更高的价格。张小平和村民相继建起了加工厂,也请进了加工技术人员,但又发现没有销售渠道,绝大多数的茶青只能拱手相让,张小平形象地比喻“煮熟的鸭子都飞了”。

  去年,官埔垟村产出12万斤的茶青,全村9个加工厂才做出来4万斤都不到,三分之二以上的茶青供给了福建的茶商。

  “更为可怕的是,福建茶商一边来收茶青,一边自己种茶,一旦他们的茶树开始大面积采收,我们的茶青卖给谁呢?”张小平很是着急。

  记者碰到了一位来自福建建瓯市的茶商陆宝珍,她正在浙江龙泉阳光农业有限公司收购茶青,双方已经合作多年,陆宝珍每年至少收走数万斤茶青。

  阳光农业负责人蔡任慧告诉记者,他们的有机茶园里种植了1000多亩金观音,尽管企业规模不小,但也只能一边加工一边销售茶青,与官埔垟村一样,红茶、乌龙茶的销售渠道不畅通。

  同样备受煎熬的还有龙泉市金福茶业有限公司,这是一家集茶业、观光农业和土特产品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企业。

  种植大量的金观音茶青也要依靠武夷山那边的茶商去消化。

  不仅是茶农和茶商,龙泉市委市政府也发现了在茶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因此,政策上给予强力扶持,对茶叶种植规模达到一定程度的大户给予补助。

  茶叶加工企业新建厂房面积 2000 平方米以上,年加工能力 100 吨以上的标准化茶厂,给予 20到30 万元补助。新建厂房面积200平方米以上,年加工能力5吨以上的茶厂,给予3到5万元补助。

  不仅要抓住加工环节,龙泉还准备建设一个相应规模的茶叶市场,鼓励企业发展茶叶专卖店、代销店,通过直销、网络代销等多形式拓展销售渠道,走融合发展之路。简单地说,只要你为龙泉的金观音茶叶品牌推广和产品销售做出了贡献,就将得到相应的奖励。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3 “短腿”是如何补长的 2014-04-26 3447854 2 2014年04月2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