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要闻

建德深夜突击检查环境违法企业

零点,新安江畔在行动

  本报建德4月23日电

  记者 马悦 市委报道组 陈迁

  午夜时分,新安江畔亦如往常一样平静。伴着春日爽朗的空气,大多数人都已进入梦乡,然而一场保护一江清水的突击执法行动正悄然展开。

  近一个月来,建德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零点行动”,由环保局牵头,联合工商、国土、城管等多部门,对环境违法企业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不间断的拉网式突击检查。昨夜,记者一路跟随执法大队现场执法。

  21∶15 胶水作坊

  查封现场,首战告捷

  备上了手电筒、封条、整改通知书……昨夜21时,工商、环保、特警等部门一切准备就绪。工作人员掏出一只大信封,大家自觉地把手机放进去。他们不知道今晚要去哪里突击检查,就连先期巡查踩点的工作人员,也不清楚最终的目的地。

  “洋溪街道。”没有多余的交代,坐进车里的建德市政协副主席、环保局局长洪国根致电头车,第一站去群众举报的洋溪街道,查封辖区内的一家从事非法加工生产的小作坊。

  车队穿梭在建德市区,洪国根指挥着方向,只有他一个人知道即将抵达的临检点名称。

  车行驶了15分钟,绕进村道,打着手电筒,大部队走进一片漆黑的民居中。渐渐地,隐约能闻到一股淡淡的化学胶水气味。走到路的尽头,打开电闸,30多个盖着铁皮板的蓝色塑料桶出现。

  虽然没有现场生产,但简易棚里的生产机器、拆开的原料配方等都显示出不久前刚使用过的痕迹。负责人老胡很快便承认了自己非法生产的行为,在做完笔录、给生产机器和桶装成品贴上封条后,今晚的首站任务告捷。

  22∶30 水晶工厂

  带走账本,隔日取缔

  21时55分,洪国根上车,第二次发布指令,即刻出发前往建德北部的莲花镇。

  一路上,沿街的商户早已拉上了卷闸门,街边匆匆的行人,似乎也没有注意到这支队形整齐的车队。穿过国道,沿着山路,绕过戴家水库,半小时后,我们终于在隐蔽的山坞下,发现了一家水晶非法加工点。

  “建德境内的水晶加工企业目前有30多家,这个点没有经过审批,无证无照经营。”洪国根说。

  刚下车,我们就被眼前的场面震惊了——占地近8亩的加工点,一眼望不到尽头,巨大的水晶炉里蹿动着火光,往前走,一股刺鼻的化学气味扑面而来。走进加工厂内部,温度逐渐升高,工人正在一个直径近10米的水晶炉边烧制着水晶毛坯。

  为了避免立即断电会造成的不必要危害,洪国根和大部队商量后,决定先通知企业负责人并带走账本,等到隔日生产告一段落再强制断电并取缔查封。

  0∶10 塑胶企业

  勒令停产,限期整改

  再次出发,车头掉转,直接冲向建德南面、与兰溪交界的大慈岩镇,此时已是22时50分。去那里,要近一个多小时的车程。

  次日0时10分,我们踏进了宏辰塑胶,车间内灯火通明,三名工人正在加工生产塑料粒子,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浓的塑料燃烧气味,眼前灰蒙蒙的一片,能明显感觉到空气中漂浮着的粉尘颗粒。

  虽然企业证照齐全,但没有做到规范生产。洪国根要求企业立即停止生产,当地环保所所长黎绵发随即开具了限期整改意见书:在4月30日前,须安装好配套的除尘装置,待环保部门验收合格后才能恢复生产。

  看一眼手表,已是凌晨1时,洪国根下令收队。

  截至目前,建德市“零点行动”共联动执法17次,检查企业86家次,强制断电12家,查封17家,取缔16家,责令停产整顿2家。如此密集的排查,让不少违法企业“闻风而逃”。在杨村桥镇,六七家锡箔制造厂主动关停了生产线,告别了非法经营。

  最近,三江口村的渔民还给环保局提了个建议,为了避免违规操作的企业在江边“放哨”,渔民们愿意主动提供渔船为“零点行动”的隐蔽执法提供便利。

  再次回城,新安江边一片寂静,车队渐渐分散而行。几个小时后,这支队伍又将开始新一轮的行动。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4 零点,新安江畔在行动 2014-04-24 3447819 2 2014年04月2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