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与非遗同行
本报德清4月23日电
通讯员 李默扬
无形文化有形化,非物质遗产生活化,我省大力推动非遗融入百姓生活,德清扫蚕花地、合村绣花鞋、开化香火草龙……它们不仅没有随着时间流逝而消亡,反而迸发出了新的能量。在这背后,有着成千上万的非遗志愿者的参与。今天上午,浙江省非遗保护志愿者社团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暨浙江省美丽非遗志愿行动启动仪式在德清召开。
非遗志愿者,是指不以物质报酬为目的,利用自己的文化艺术技能,自愿为社会公众和传承人提供公益性宣传、展示、服务活动的群体和个人。目前我省已组建了非遗保护志愿者社团50多个,会员5700多人,而全省各地实际参与非遗普查和保护的志愿者多达23万人。这些志愿者参与了非遗展示展演活动、非遗普查保护资料整理和成果编撰、传统文化艺术技能辅导等多种志愿服务活动。
在这个庞大的志愿者队伍中,来自基层的非遗志愿者大都只是普通村民,每年农闲时他们自发聚集在一起进行非遗志愿服务,在德清县后坞村就有20多位这样的志愿者,他们还成立了乡土非遗馆合作社、非遗保护义工社。德清新市镇的徐亚乐是扫蚕花地的传承人,她将扫蚕花地的唱词、舞蹈等进行了整理与编写,在老年大学、社区里教蚕花舞,还编排了新的舞蹈让更多年轻人参与进来,而她的这些学生也投身到非遗志愿服务中来。
今天的大会还发出了《美丽非遗你我他,保护传承靠大家》的志愿服务倡议书,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到非遗保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