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政治纵深·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时

为民清廉的精神之魂

——纪念焦裕禄特别报道之三

  “焦裕禄同志是县委书记的榜样,也是全党的榜样,他虽然离开我们50年了,但他的事迹永远为人们传颂”。春暖花开时节,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指导兰考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深情回忆焦裕禄事迹,强调要大力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今天,本版撷取一些关于焦裕禄的鲜为人知的小故事,希望广大党员干部能进一步走进焦裕禄的精神世界,把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始终。

  焦裕禄同志虽然在兰考仅工作了475天,但在群众心中铸就了一座永恒的丰碑,在党员干部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无数优秀共产党人正是以焦裕禄为榜样,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最高追求,不断丰富着党的精神宝库,烛照更多的党员干部奋然前行。

  这里摘登的,虽然是焦裕禄生前一些鲜为人知的小故事,但这些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到——他那“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以及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

焦裕禄与事业——

  不改变绝不离开

  1962年12月初,地委组织部同志在和焦裕禄谈话时,明确地告诉他,兰考是个最困难的县,要他在思想上有个充分准备。当时焦裕禄态度十分坚决地说:“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越是困难越能锻炼人。请组织放心,不改变兰考面貌,我决不离开那里。”组织上要焦裕禄回去安置好家再去兰考报到,而焦裕禄却立即到兰考报到去了。他说:“兰考正在严重困难的时候,那里的群众正盼望党组织派来的人组织他们向困难作斗争。”

  先吃饱再顾好看

  1963年3月,在一次县委会上研究造林问题时发生了争论,有人主张把树种到沙丘上、风口上,防风固沙;有人主张种到大路旁,绿化环境。焦裕禄总结时说:“两种意见都有道理,都应当实现,但有个步骤问题。我的意见是‘先顾吃饭,后顾好看’。”大家觉得这个总结全面周到,主次分明,扼要生动,争论双方都愉快地接受了焦裕禄的意见。

  夜以继日克难题

  1953年7月,焦裕禄到洛阳矿山机器厂工作。虽然只有4年小学文化程度,但焦裕禄硬是通过刻苦学习弄懂了相关专业知识。1956年,焦裕禄被任命为车间主任。上任不久,厂党委决定试制重达108吨的大型卷扬机,当时国内尚属首次,攻关难度很大。身为车间主任的焦裕禄没有退缩,为解决生产中的一个个难题,他索性把铺盖搬进了车间,连吃饭也蹲在机器旁。工人们在焦裕禄拼搏精神的感召下,也纷纷夜以继日赶任务。经过合力奋战,直径4米的卷扬机终于试制成功。

焦裕禄与家人——

  一张戏票的检讨

  焦裕禄对儿女要求十分严格。一次,焦裕禄发现儿子焦国庆很晚才回家。一问,原来是看戏去了。他问国庆:“哪来的票?”孩子说:“收票叔叔问我是谁,我说焦书记是我爸爸,叔叔没收票就让我进去了。”焦裕禄听了非常生气,当即把一家人召集起来,命令孩子立即把票钱如数送给戏院。接着,他在县委常委会上作检讨,并建议县委制订了领导干部“十不准”的规定:不准任何干部搞特殊化,不准任何干部和子弟“看白戏”……

  一支铅笔的拒绝

  1963年8月,焦裕禄的孩子找爸爸要钱买新铅笔,焦裕禄看看铅笔头说还能用。过了几天,孩子又要新铅笔。焦裕禄看着笔头说,还能用。最后,铅笔用到像一粒花生米那样长了,孩子又要换新的。焦裕禄从抽屉里拿出一个笔帽往铅笔头上一套说:“这不是还可以用吗?”然后,焦裕禄又给孩子讲,生产一支铅笔多么不容易,教育孩子要爱护工人叔叔的劳动成果。

  焦裕禄也会主动送孩子礼物。病重时,他对长女焦守凤说:“小梅,你参加革命工作了,爸爸没有什么送给你,家里的那套《毛泽东选集》,就作为送你的礼物吧……”

  一件棉袄的推脱

  1964年2月7日,国家给兰考拨来一批救济棉花。救灾办公室的同志看到焦裕禄的棉袄很破,决定照顾他3斤棉花,让他换件新棉袄。同志们怕焦裕禄不要,就把3斤棉花票送到他家里。焦裕禄知道这件事后,又让家属把棉花票退了回去。他对救灾办公室的同志说:“救灾物资是给群众的,我们不能要。虽说我的棉衣破点,但还能穿,比起没有棉衣穿的群众强多了。作为领导要时刻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生活上向低标准看齐。”

  妻子徐俊雅经常为焦裕禄补衣补袜。有一次,袜子破得太不像话了,补新底还要拆旧底。徐俊雅气得把袜子扔在一旁,焦裕禄拿起针线,笑了笑说:“不给咱补咱自己来,袜底越厚站得越稳!”她又心疼地把袜子夺回去认真缝起来。

焦裕禄与群众——

  时时刻刻谋发展

  1963年2月的一天,焦裕禄与时任兰考县委副书记张钦礼在同一个饭桌上吃饭,吃着吃着,焦裕禄手中的筷子伸到盘子里夹了个空。张钦礼问:“焦书记,吃着饭你还在想啥?”焦裕禄说:“我怎能不想呢?改变兰考面貌的重担在咱们身上,全县三十六万人民眼巴巴地望着咱们呢!”

  当他不得不躺在病床上时,仍在思考如何撰写改变兰考面貌的文章。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他仍然惦记着张庄的沙丘封住了没有,赵家楼的庄稼淹了没有,秦寨的盐碱地上麦子长得怎么样,老韩陵地里的泡桐树栽了多少……

  无微不至暖人心

  在兰考的日子里,焦裕禄与群众结下深厚的血肉之情,当地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提起焦裕禄,依然亲切地称他为“老焦”。

  1963年12月13日晚上,北风刮得呼呼叫,小雨下个不停。焦裕禄身披雨衣,提着羊肉、红糖、大红枣、黄豆,到土山寨村农民郭大爷家,看望他生病的老伴。焦裕禄敲了敲门说:“大娘,我来看您来了!”郭大爷开了门,一看是焦裕禄,感激地说:“老焦,天这么晚你怎么又来了!”焦裕禄坐在大娘床头说:“大娘的病好点了吧?我今天去红庙,听医生说,羊肉、红枣、红糖、黄豆放在一起熬汤喝,可以治浮肿病,我特意给您带来点试试。”

  风雪交加访村民

  一个冬天的黄昏,风越刮越紧,雪越下越大。焦裕禄望着风雪,心里惦记着群众:住的怎样?吃的烧的有没有困难?生产队的牲口咋样?这天,焦裕禄冒着风雪,忍着剧烈的肝痛,一连走访了9个村子,访问了几十户群众。他来到梁孙庄梁俊才大爷的家里,大爷卧床不起,大娘双目失明。梁大爷问:“你是谁呀?大雪天来干啥?”焦裕禄说:“我是您的儿子,毛主席叫我来看望您老人家的。”


浙江日报 政治纵深·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时 00018 为民清廉的精神之魂 2014-04-24 浙江日报2014-04-2400010;3444643;浙江日报2014-04-2400014;浙江日报2014-04-2400012;浙江日报2014-04-2400016 2 2014年04月2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