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人文

普陀文化礼堂传承弘扬海洋精神

渔俗记忆留海岛

  记者 王婷 见习记者 宫浩

  区委报道组 周洁

  本报讯 “赶海弄潮是你的气派,从渔场烟波中走来,是你不朽的光彩……”自打文化礼堂建成后,普陀虾峙镇沙峧村村民就编了这首村歌,秧歌队、角鼓队、鱼灯队、舞龙队一个个冒出来。

  虾峙是个历史悠久的渔岛,流传着古老的渔俗文化,抲鱼、打渔绳等渔家绝活都被搬上了文化礼堂,昔日的渔老大争当舞台上的“主角”。

  在沙峧村文化礼堂前的小广场上,15岁的庄尚臻正跟着62岁的渔老大李亚国学补渔网,工具是梭子,呈长条状,中间挖去的部分只留下一根长针,用来绕线。庄尚臻拿着渔梭穿得一板一眼,虽然祖上都是渔民,但到了他这一辈,早已不识渔民之术了,眼前的一切对他来说新鲜得很。

  82岁的乐修鲁是村里最年长的渔老大,他在文化礼堂里收下了15岁的小徒弟陈旭升,拔网、打缆、穿梭、斩鱼羹、打结头、抖短大……这些船上劳作的技艺,他都想毫无保留地教给后辈,“阿拉的父辈祖辈都靠这些技艺为生,现在有不少技术可以用机器代替了,但这里面的文化不能断,还是要一代代传下去。”

  海洋造就了渔民豪迈广阔、劈波斩浪、勇立潮头、同舟共济的海洋精神脉络,这一精神传承也成了普陀特质的文化礼堂之“魂”。

  在文化礼堂展示长廊里,一张黑白照片特别引人注目,1977年3月8日,沙峧的“三八妇女”号渔船首航,当时19岁的陈雪春,作为船老大,带着20多名姑娘下海捕鱼,开妇女捕鱼的先河。

  近40年过去了,陈雪春和当年一起“摸海”的姐妹们一起站上了文化礼堂的舞台,成了渔俗文化的传承人,“捕鱼不容易啊,尤其对妇女来说,更辛苦。阿拉渔民下海捕鱼,靠的是吃苦耐劳的精神、与困难抗争的勇气,这些,现在的小辈们不能忘。”

  这些普陀样本的渔俗文化活动走进了渔民的心田,让海岛渔民的家园意识、村落意识得到了回归。如今,通过文化礼堂的大舞台,历史悠远的渔俗文化、吃苦耐劳的海洋精神在普陀各个渔村中继承发扬着。

  “建了文化礼堂后,村里的戾气少了,村民的笑容多了,我们村干部的群众工作都好做多了。”灵和村村支书夏海平实话实说,文化礼堂建与不建,真大不一样,村民从开始的“要我来”到后来的“我要来”,从“来过了”发展到了“还想来”。

  “文化场馆的魅力不在于场地有多大,而在于老百姓的笑声有多甜。”普陀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戴燕红深有感触,凝心、汇智、聚力,让普陀文化礼堂成了渔民的第二个家。

  今年,普陀区还要新增15个文化礼堂, 2017年争取达到渔农村社区全覆盖。


浙江日报 人文 00016 渔俗记忆留海岛 2014-04-23 3432322 2 2014年04月2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