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清砂村闭坑矿地催生7500亩新增用地
且用且珍惜 废矿变宝地
本报记者 秦正长 通讯员 李风 郏恬甜
德清砂村闭坑矿地催生7500亩新增用地
且用且珍惜 废矿变宝地
本报记者 秦正长
通讯员 李风 郏恬甜
透过车窗,在寸土寸金的长三角腹地,飞驰的高铁正穿越德清广袤无垠的大地。很难想象,脚下这片相当于700个足球场大小的砂村空地,未开发利用之前,曾是全省最大的“露天采石场”。
向废弃矿地要空间,德清人锐意创新,大胆尝试。
连日来,这场“废地变现”的攻坚战,伴随着挖掘机等机械设备陆续离场,即将迎来大捷。要不了多久,德清产业发展的新平台,便会横空出世。
试点,告别矿区“摩天岭”
德清“五山一水四分田”,作为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每年的用地指标缺口都在3000亩左右。
发展空间哪里来?
调查研究后,不断形成的闲置闭坑矿区,给了德清眼光向内的“灵感”。
闭坑矿地,是指矿产资源储量枯竭后,经审批后可废弃的矿山。
摸了一遍家底,德清人信心更足了:全县历史以来形成的矿业用地共有160多处,闭坑矿区面积达到4.75万亩,潜力巨大!
“利用闲置的砂村废弃矿地,没有占用一寸耕地。”德清这一“接地气”的想法,得到了省国土资源厅的大力支持。
2012年9月,德清县成为我省首个废弃矿地综合开发利用试点。
4月9日,记者来到首期试点的洛舍镇砂村。该村是德清的矿地集聚区,位于杭宁高铁东侧。
原来的采石场,高低不平。裸露的山体,弥漫的粉尘,浑浊的水源,如一块块膏药贴在高铁沿线的风景画面上,显得极不协调,又像电影《南征北战》里弹痕累累的摩天岭。
“去年这里有5195亩矿山开采到期,加上周边零星山坡地,总面积近万亩。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县委、县政府专门成立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矿地开发利用工作,并在砂村设立指挥部,群策群力,现场办公。”同行的德清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邱芳荣介绍说。
闭坑闭矿,削峰填谷,平整土方。仅仅用了一年时间,砂村彻底摘掉了矿区“摩天岭”的帽子。取而代之的,是7500亩一马平川的土地。
山渐变绿、水渐变清。至此,这片闭坑矿地的“含金量”,才被真正唤醒。
平台,换来发展新空间
新平台,换来了发展新空间。
德清县按照“宜建则建、宜耕则耕、宜林则林”的原则,在整治后的砂村,对矿地边坡进行生态复绿;其他土地则被规划为建设用地,重点推进产业平台建设。
据介绍,该区块内北区一期试点3500亩土地,目前已经完成土地征收工作,招商引资项目可随时落地。
3500亩,这相当于德清县一年计划指标的3倍。
而这仅仅是开始!
砂村规划建设局局长沈卫国感叹:“这么大规模的产业用地,全县很难找出第二个。更加可喜的是,矿地的东边,就是东苕溪导流港。如果这片矿地被利用,东苕溪将是绝佳的货物进出口!加上矿地是基岩,开工建设不用打基桩,也能为企业省下不少钱。”
采访车行驶在平整后的砂村北区,近十米宽的柏油道路,修葺一新。地成方,路成网,置身其中,令人振奋。
德清县经济开发区招商局副局长陈伟告诉记者:“我们的目标是引进中国及世界500强、上市公司等大企业、大集团,目前在谈的项目有十家左右。区块东侧将增设一处杭宁高速出入口,这对吸引企业落户又是一大利好。”
多用矿地,少占用耕地,成了德清举全县之力作出的新决策。
安家,昔日矿地鹭翩跹
4.75万亩废弃矿地如何用?德清的规划是:开发建设区块3.05万亩,耕地补充区块1.04万亩,生态造林区块0.12万亩。
漫步在洛舍镇东衡村,此起彼伏的嘎嘎声,老远就能听见。循声走近,发现临山而建的新村庄,林间白鹭舞翩跹,美丽图景入画来。
村民沈永江说:“最近是白鹭产蛋期,附近山上聚集数万只白鹭。之前这里都是废弃矿地,哪来这么好的环境。新农村建设后,村里统一建造了联排跟小高层,家里还刚刚接了管道煤气,下个月就能使用了。单是土地流转后的分红,我们家每年就能拿到1万多元。”
与沈永江一样,体验着“城里人”幸福感的,还有村里的140余户村民。
“原先每户人均占地300多平方米,如今的小高层每户平均占地仅29平方米,联排每户占地100多平方米,而且利用的都是废弃矿地。周边散居的村民集中居住后,土地利用率大幅提高。还利于民,是我们推行坡地村庄的诀窍。村里的宅基地复垦后,都是分给农户所有的。”东衡村村主任陆英田笑着介绍。
距东衡村一条公路之隔,是另一处废弃矿地复垦项目。“目前土地已经平整好,下一步就是铺种耕作层,整个项目复垦后将增加1668亩耕地。”
台地产业、坡地村庄,保护耕地、节约用地。在这里,记者真切地感受到,德清未来节约集约用地新版图愈发清晰。
回到县国土资源局办公室,邱芳荣掏出一份省政府文件,兴奋地告诉记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在德清开展城乡体制改革试点的文件中,明确支持我县深化废弃矿地综合开发利用。”这意味着,德清废弃矿地综合开发利用将迈开新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