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美丽乡村

老家不只是美食美景,更是心灵最温暖的那一盏灯光。总有一种熟悉的气息和味道提醒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老家,我们看你来啦

  这一次,我们拿起采访本和行囊,不是奔向他乡,而是回到老家。

  这一次,我们蹲点熟悉而又陌生的地方,以一名观察者,记录老家细微的变化。

  这一次,我们血脉相连的老家,终于呈现在我们的笔下,它是如此生动鲜明,触手可及。

  那些熟悉的味道,那些邻里的乡亲,那些美好的岁月,那些时代的脉动……

  老家,别来无恙?

  【一】

  “老家” 这个词,总是在特殊的时刻,深深地牵引着我们。

  上周五,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千呼万唤始出来。周末的深夜里,随着味觉感受良久不曾有过的悸动,一户户平凡人家、一个个小村小镇,不知勾起了多少人对老家的向往和回忆。

  在飞速前进的现代社会,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世界上很少有人像中国人这样,如此眷念老家。也许是长期受农耕文化的影响、家族传统的熏陶,中国人看重故土和血缘关系,“家”的概念传递传统的长幼亲情,形成一个民族共同的心理趋向。游子思归、落叶归根、衣锦还乡……这些独特的老家情结,是中国人骨子里最深切、最浓郁、最真挚的情感。

  如今迁徙自由的时代,远离故乡之人越来越多,所谓老家,当然是相对“新家”而言。因为成长,因为时间和空间的位移,“老家”的概念也是混合的:有时候,它是自己出生的那个家;有时候,它指离开后的故乡;有时候,它指一个城市,甚至是国家。

  虽然每个人对老家的定义不同,但出发点却出奇地相似——回归家庭、回归乡土和回归本原。正因如此,2013年初,《美丽乡村》周刊推出“灶头边的村庄”系列报道,一年多来,我们奔波行走于省内11个地市,寻找他乡的美食和故事,把许多个“老家”娓娓道来,不经意间,积累了一大批“乡村粉”,也让众多乡村和美食一起,口口相传。

  不过,记者却难得在家乡转悠,难得流露出对家乡的情感,老家便成了每个人心底的珍藏。这一次,我们决定开始一次特殊的采访,回到自己的老家,从记忆最深刻的一道家乡菜,或者一个人或者一个地方开始,把碎片化的回忆和偶发的思绪重新整理,再一次认识我们的老家,记录下它的丰富、它的温度、它的转变、它的抉择。

  有人说,对老家的认识,只有在你走出去,看到了另一处地方时,方才开始;我们对老家的解读,是在认识了无数个他乡后,方才明晰。这些要用放大镜才能在地图上找到名字的众多城镇、广袤乡村,也许就是你的老家。它装载过童年的乐、少年的梦,如今,是到和它谈心的时候了。

  老家,我们来了。

  【二】

  “老家”这个词,总是和乡愁捆绑在一起,敲打我们的心灵。

  去年年底,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一句文艺范儿的“记得住乡愁”,不知让多少人眼前一亮、心绪难平。

  其实,在中国的文学艺术里,乡愁早已成为一种意象经久不衰地出现——小时候,我们懵懂地念着“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唱着“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读书时,我们在脑海中描绘鲁迅笔下的百草园和闰土,哼着《故乡的云》……乡愁的种子,朦胧地在心里种下。

  今日中国,城镇人口已经超过农村人口,城镇化仍然是未来中国的大趋势。但城市面临着诸多挑战,不仅是空间的拥挤、资源的短缺,还有环境的污染、文化的碰撞。于是,我们转身向老家张开双臂,试图要去寻找精神的家园,寻回乡村所代表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然而,我们惊讶地发现,落脚的城市在巨变,远方的故乡也在巨变。传统的村落在不断消逝,宗族式亲缘关系正在解构,离土离乡的纠结每天都在上演。乡愁,早已不是诗人和哲学家们表达自己浪漫情怀的一种方式,剥去诗意的面纱后,乡愁才呈现出生活的真实与沉重。

  社会学家说,乡愁是伴随着城市文明的出现而出现的,是农业文明向城市文明转变中诞生的心灵景观;心理学家分析,乡愁是一种在巨大时代变革和急速生活节奏中难以寻找稳定心灵的焦虑。

  凡此种种,不能不让人在说到乡愁时,既甜蜜又苦涩。

  《中国在梁庄》的作者梁鸿,用记述的手法呈现老家河南穰县梁庄近30年来的变迁,但她说:“回乡?那我就是个笑话。”

  《落脚城市》的作者道格·桑德斯预言:“到21世纪末,我们都是被城市化的一员,我们回不去故乡,也离不开城市。”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迷失了老家的方向?我们是否太急切地拥抱现代化,而忽略了社会转型期的心理诉求?我们是否太强调发展的价值,而忽视了正在迅速消失的传统?也正是反思中,“记得住乡愁”能够迅速占领舆论高地,引发社会的共鸣。如今,是该找回老家的时候了。

  老家,等等我们。

  【三】

  “老家”这个词,总是一个复杂的集合体,让我们找到未来的坐标。

  每个人都能将其衍变为具体的意象。看看我们的微信朋友圈就知道:澄明的天空,清丽的鸟叫;童年的伙伴,仙女的传说;母亲的摇篮曲和唠叨声,父亲的锄头扁担和脸上的皱纹……老家有自由、和睦、温情的特性,传递给我们的是感恩、反馈的情感,是良心、善心的觉醒。

  如今远离乡村的人们,不管是靠读书从光屁股孩儿变成政坛精英、商界名流,还是外出打工从“二丫”变成了白领“薇薇安”,都面临着对老家的重新调整定位。我们不是要把老家恢复到原来的模样,我们的目标,不是在城市面对故乡的寥落捶胸顿足。我们急需要做的,是积极留住老家的美好,让我们的老家依然温暖、有故事、有希望,让我们的城镇化包含人文关怀、充满文化记忆、跳动历史脉搏。

  毋庸置疑,以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进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同时也为老家注入开放、平等、变革等鲜活的时代价值血液,为其提供了实现转型的“现代之源”。

  由此出发,我们一直在关注和追踪。《新农夫,新城乡》、《乡绅归田》、《村官再归来》、《居乡村,知乡里》、《家书·家训·家风》、《村已老,盼重生》……我们惊喜地发现,就在我们脚下的热土上,一批有志气、有情怀、有梦想的人,不管是年轻还是年迈,都开始将他们对老家的情结转化为重建乡村的努力,让凋敝的乡村丰盈,让含混的城市精神明朗。

  老家需要村民改造,需要精英回乡,需要同乡寻祖,需要大学生村官当政,需要退休人员荣归,当然也需要白领社群,他们一起带来全球化之风、新生产模式和新兴变革力量,让一个个老家承载起中国城乡均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稳定的希望与梦想。

  老家的未来,比你所想象的,更加需要你。

  所以,在这个春天,我们尝试种下一个“老家”,它不只是美食美景,更是心灵最温暖的那一盏灯光;它不只是怀旧的过去式,更是向上向善向美的现在时、将来时。我们一起精心浇灌,让它发芽、破土、开花、结果。

  老家,喊你回家。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 00017 老家,我们看你来啦 2014-04-22 浙江日报2014-04-2200012;浙江日报2014-04-2200009 2 2014年04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