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走和不走大不一样”

——建德寿昌镇蹲点报道之三

  记者 何苏鸣 通讯员 程建全 姜雯

  本报讯 想起两年多前的那次全镇干部大会,寿昌镇纪委副书记陈韵之有些脸红。那一回,镇党委书记吕平突然现场发问:“你联系的村一共有多少个村民?全村几名党员?村里目前的经济发展有什么困难?”

  “对自己的工作,我一直都挺自信。可被这么一问,才发现平时了解得太少,做得太不够了。”会后第二天,陈韵之跟着镇干部郑学华进村,现场情况更是给她当头一棒:村民围着老郑说话,她一句也插不上,拿着笔记本,半天没记下一句话。回到办公室,陈韵之请教老郑:“怎么样才能和老百姓打成一片?”

  老郑的“秘籍”里,并没有捷径。此后,陈韵之待在办公室的时间少了,进村多了;拍脑袋做工作的情况少了,向村民讨教交流的多了;官话套话少了,土话、接地气的话多了。一少一多之间,她欣喜地发现,自己能把小麦、韭菜分清了,原本不爱搭理她的村民乐意和她说话了。最高兴的是,村民家里的那些土狗,看到她也不叫了。

  陈韵之的变化,正是吕平的初衷:“在重点工程推进、民生项目实施、乡村社会治理中遇到的诸多难题,归根到底是干群关系不够紧密造成的。干部只有不怕磨破嘴、跑断腿,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真心诚意为群众办事,各项工作推进才会有坚实的群众基础。”2011年底,寿昌全镇干部被编入27个走访组,对应27个村(社区),每组确定1名中层干部担任联村组长,安排2至3名联村助理,乡镇班子成员联片;每人都有走访任务,人均要走访近200户,全年要走完镇上每户人家。

  “起先,部分干部思想上有抵触,觉得这是没事找事;有的怕听不懂方言,担心热脸贴了冷屁股。但是走了几趟以后,大家都尝到甜头,发现走和不走大不一样。”洪素萍是镇文化站站长,带着身孕,她仍坚持每星期到自己联系的童家村走上几次。

  村里一些妇女经常会做一些来料加工的活,洪素萍进村走访做工作时,习惯一边帮着干活,一边聊家常。没了距离感,对方就会自然地把她当作自己人,和她说些心里话,一些矛盾纠纷往往就这样有了解决的突破口。“常过去看看,和村民之间的感情深了,我学会了换位思考。看似我们帮他们解决了不少问题,其实他们也帮我们推进了工作。”

  深有同感的,还有西门村的联村干部何明。西门村是集体经济薄弱村。作为镇规划建设局副局长,何明曾不止一次替村里搞规划,可大家都不买账。何明说,自从镇里开展大走访以来,他有空就去村里转转,听听村民的想法,再说说自己的发展思路,“大家都奔着一个方向去,话说开了,心就齐了。”

  更值得欣喜的是,在乡镇干部的带动下,村干部也动起来了。黄卫霞是西门村妇女主任,现在,她也会利用中午和晚上的时间,到村里各处转转,“感情好了,矛盾少了,发展就快了。”去年,经过全体村民一致同意,一栋8层楼的村民活动中心开工建设,并投入使用。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1年的不到20万元,增加到了2013年的近100万元。

  “通过这种干部进村入户的形式,真正做到急事难事见干部、政策宣传见干部、化解矛盾见干部、项目推进见干部,在筑好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的同时,切实增强干部的工作能力。”吕平告诉记者。从每位乡镇干部进村时随身携带的《走访登记本》统计来看,至今,联村干部收集群众反映的问题和意见建议1000多条,归纳解决859条,落实困难群众帮扶资金120余万元,及时发现并妥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480余起。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2 “走和不走大不一样” 2014-04-19 3433420 2 2014年04月1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