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乘客打车难 “的哥”倒苦水

打车软件,便利渐少

  记者 陈淳戈

  最近,读者于小姐给本报佳友民情快车打来电话,用惯了打车软件的她,觉得它带来的便利在退化:补贴低了,出租车司机接单积极性弱了,打车有时比之前最疯狂时还难。出租车司机孙师傅也向我们吐苦水,从用了打车软件后他被投诉的次数不减反增,每天神经绷紧着又开车又接单,累得他越来越没有用软件的心情。

  你现在离得开打车软件吗?打车软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补贴减少后,打车软件在公共交通方面的便利该如何体现?相比软件发布商赚不赚钱,市民也许更关心这些问题。

  家住仙林苑的于小姐,在建国路上班。之前以公交上下班为主,但是两头都要走一小段路。“上下班打车费都在起步价11元内,前阵子打车软件补贴10元,每天只花2元就享受了‘车接车送’的待遇。如果赶上高峰期加个2到5元的小费,也仍然划算。”

  但现在补贴降至3元,于小姐对打车的兴趣低了不少:“上下班高峰难叫车,如果不是赶时间之类必须打车的情况,很少打了。”

  像于小姐一样的市民不少,他们承认打车软件带来的便利,但对惯乘公共交通工具的他们来说,返现是打车的最大动力。

  当然也有用打车软件“成瘾”的。在他们看来,补贴不重要,因为打车是刚需。在莲花街上班的吴女士,是打车软件的铁杆粉丝,试用过超过5款打车软件,用“快的”已经一年多,远早于“补贴大战”。家住城西的她,单位与家距离三四站路,家里的一辆座驾基本给先生用,打车是她的出行首选,“打车比较方便,单位可以适度报销,所以补贴涨跌对我来说不会有什么影响。”她坦言,打车软件已经成为她出行的一个重要方式,出门前用手机叫车已是基本动作。

  补贴降低导致的流失人群中,除一部分不“忠诚”的乘客外,也包括许多出租车司机。

  在杭州开出租车超过10年的孙师傅说,今年初跟风下了“快的”和“嘀嘀”,开车比以前累了不少。“要看路,还要盯着手机,路边的乘客拦车,有时候是抢了单,有时候真是忽略了,就因为这,吃了好几个拒载的投诉。”

  不过,想起今年2月份,每天比平时多挣上百元,孙师傅还是甘之如饴。但3月份以来,随着打车补贴越来越少,使用的乘客也明显减少。现在,两款打车软件给司机的补贴都是每单3元左右,加上越来越多司机使用打车软件,抢单非常困难,特别是早晚高峰。除此之外,孙师傅打退堂鼓还有别的原因:“城市路况复杂,不专心很容易出事故,一天下来非常累。”他说,不少同行现在都不再用打车软件了。

  业内人士表示,阿里巴巴和腾讯如火如荼打响“快的”“滴滴”争夺战,几番补贴涨跌的目的,除了抢占市场份额、争夺乘客资源外,更重要的是想像“淘宝”改变人们的购物习惯一样,改变人们的出行习惯。

  从目前看,打车软件并没有很好地粘合住司机这个群体,而市民养成使用打车软件的习惯不难,毕竟“不带现金打车”“预约打车”带来的便利有目共睹,眼下打车软件能否继续占据市场,更主要看如何刺激司机的积极性。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3 打车软件,便利渐少 2014-04-19 3431401 2 2014年04月1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