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奶牛养殖污染有新招
微生物就地“吃掉”牛粪
记者 周松华 市委报道组 孙云东
本报慈溪4月17日电
记者 周松华 市委报道组 孙云东
余姚市泗门小路下牧场的负责人胡建勇,最近很是兴奋。由于尝试了一项新的科研技术,困扰他多年的养殖场污染难题,终于迎刃而解。
提起养殖奶牛,胡建勇有着10多年经验,算得上是“老牧民”。目前,他的牧场里,尚有存栏奶牛800多头,规模在宁波全市位居第二。可每天处理20多吨奶牛粪便,却让他烦恼不已。“假如将粪便随意倾倒,肯定会污染周边的河道、农田,可若要收集起来制成有机肥,又缺乏专业技术和资金。”
胡建勇说,为了解决粪便污染,10多年来,他尝试了许多办法,均因为费钱费事宣告失败。这次采用了浙江博凯农牧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新技术,只需将牛舍小小的改造就能应用,颇为简单有效。如今,胡建勇的牧场,成了“样板”,前来参观的远近养殖户络绎不绝。今天记者也专程来到牧场,一探究竟。
神奇“菌床”名堂多
来到牧场时,已近中午,气温略微有些闷热。可与其他养殖场不同,记者在牛舍里没有闻到一点粪便发酵产生的腥臊臭味,四周干干净净,几百头奶牛正在一层厚厚的、类似碎木屑的垫料上,或卧睡或散步,甚是悠闲。
这层50厘米厚的垫料,就是“菌床”。
这项技术的提供方,是浙江博凯农牧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黄美军介绍说,目前大多数的生态养殖技术,都是先将畜禽粪便统一收集,再进行无害化处理,制成有机肥,循环利用。这就要求养殖户既得增添新设备,又要找好配套农田。
“我们的技术,不需要添置任何机器设备,只需对牛舍稍稍改造,就可应用。”黄美军指着地面上的“菌床”解释说:首先是在牛舍地面上铺设一层垫料,厚度约为50厘米,垫料材质可以因地取材,谷壳、木屑锯末、米糠、秸秆粉、草粉等,只要透气性好,适合菌群生长都可用;第二步在垫料上均匀铺洒专用菌剂,并调好适合的湿度。这样,“菌床”就制作完成了。
“之后,奶牛就可以在菌床上生活,粪便、尿液直接落在菌床上,菌床中的复合菌群就以这些粪便、尿液为基础营养迅速繁殖,只要12小时,就可以将粪便彻底地吃掉,分解成为二氧化碳和水,实现污染零排放。而生物分解中产生的热能,也保持牛舍地表的温度。”
记者从奶牛的脚下随手抓起一把垫料,果然手感松软、温热,十分舒服。细细一闻,没有一点异味。
治污有效潜力大
“这下,奶牛场污染有望解决了。”慕名前来参观的余姚联盛牧场负责人应如郎,对这项新技术十分兴奋。
应如郎告诉记者,对畜禽养殖户来说,粪便处理是绕不过的难题,比如一头奶牛,平均每天要产生20多公斤的粪便、尿液,他的牧场有700余头存栏奶牛,每天产生的粪便超过15吨。由于粪便产生臭味和污染,附近村民没少投诉。前几年,牧场里更新了一套沼气生产装备,原以为粪便污染可以解决了,可制出来的沼液、沼渣,却没有地方回收,送人都没人要。
除了生态效益,胡建勇也算了笔经济账:这样的一层“菌床”,可以用上两三年。随着奶牛走动,垫料将与粪便充分混合搅拌,而奶牛的尿液又补充微生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因此不需要人工清理维护。仅人工费一项,他的牧场每年就可节省十几万元,很有吸引力。几年后,更新下来的垫料,也能成为有机肥。
据介绍,这种微生物处理牛粪便技术,最早起源于日本。2006年,“博凯”的技术专家徐美庆将这项方法引入国内,并与浙江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合作,历时7年,终于培养出针对我国不同气候条件的适用菌群。
目前,该技术已在夏季高温高湿的上海奶牛集团崇明岛奶牛场和冬季酷寒的齐齐哈尔奶牛产业现代化试验示范园等全国各地10多个规模化牧场成功应用。
这些“菌群”会不会影响奶牛健康?黄美军指着一份试验数据解释说,这些微生物都是有益菌群,不仅无害,反而能抑制有害菌滋生,提高奶牛机体的免疫力,大幅减少奶牛疾病发生率。
“五水共治”新机遇
前不久,宁波最大的奶牛基地——宁波牛奶集团已与“博凯”达成技术合作协议。如今,一期工程1500平方米牛舍已改造完毕,二期工程5600平方米的牛舍也正在加紧改造之中。预计今年夏天,将会有1200余头奶牛搬进“无污染”的新家。
当前,浙江大地如火如荼进行的“五水共治”,让“博凯”看到了更大的市场机遇。浙江虽不是养牛大省,但畜禽养殖总体规模不小,尤其是生猪饲养量有3200多万头,许多中小型养殖户畜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压力很大。为此,去年黄美军在老家慈溪正式注册了浙江博凯农牧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就是希望通过推广这项新技术,为家乡的“五水共治”出力。
对此,黄美军与他的团队信心十足。黄美军说,在畜禽养殖中,牛是排泄量最大的动物,如果牛粪污染都能解决,猪粪、鸡粪等处理将更为容易。
“除了养殖,今后我们还将这一技术应用于农村治污领域。比如,在缺少截污条件的偏远农村,将化粪池变成无污染的‘旱厕’,就地‘吃光’粪便,实现零排放的目标。”
据了解,目前,“博凯”已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牵手合作,将在宁波筹建博士后工作站,共同推进这项微生物治污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