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流动文化加油站网络平台4月20日上线
授鱼&授渔
本报记者 杨振华 通讯员 余静轲 方冬
如果不是到现场,你一定无法想象,当大篷车艺术团进山时,全村男女老少的那股子喜悦劲。
2005年,衢州市购置了一辆送戏演出的专用车,“农家乐大篷车艺术团”应运而生。一晃数年,这辆长达14米堪称“巨无霸”的大篷车,在狭窄弯绕的山路村道间通行无阻。
村民翘首以待的高涨热情,可以融化所有阻碍,让大篷车顺利抵达。开化县苏庄镇茗川村,大篷车因道路狭窄前轮陷进水沟,村民汪泽标得知后二话不说,喊人拆了自家小木屋,为车子腾出进退空间;在龙游县塔石镇里王村,大篷车需开进村小学操场,这是村里唯一的大场地,但校门太窄无法进入,村民当即将围墙拆开一段……
奔驰在田间乡野的大篷车,成了衢州农民的一道流动文化大餐。由此引领衢州市相继推出了流动文化馆、流动图书馆、流动电影院、流动博物馆、流动科技馆、流动少年宫等诸多形式的“流动文化加油站”,让聚集在城市高处的文化资源,“流”回农村这块文化洼地,让文化因子跃动在三衢大地每个角落。
据统计,常年活跃在衢州基层的“文化加油站”每年赴基层送书10万册、送戏1000场、送电影2万场、送培训辅导120次、送讲座送展览150期以上,累计受益群众达300多万人次。
授鱼&授渔
春光正好,衢州农家乐大篷车艺术团也正忙。艺术团主要班底来自衢州市婺剧团,这半个月,忙着送婺剧进农村文化礼堂,共4个村,每个村4天,7场大戏7场小戏。
“演一场不过瘾,两场不够多,最好演3天,农村唱戏的规矩,是连演4天。” 衢州市婺剧团团长严洪福说,送戏到文化礼堂结束后,大篷车将开往全市各地进行综艺巡演。
艺术团下乡,坚持不花农民一分钱。为了能看到演出,老人早早搬来凳子占个好位,孩童有的坐到大人肩膀上、有的爬到树上、有的站到车顶、有的站在四周房顶平台上,热切地等待好戏开场。
在村民眼里,艺术团的演员就是“大明星”。有被艺术团激发出文艺热情的大胆村民,诚恳邀请演员留在村里,或者专门请到村里指导、授艺。送戏送文化的艺术团,拗不过村民的期盼和热情,吹拉弹唱,帮助村民丰富文化活动。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针对城乡百姓不同的文化需求,衢州市文化馆和各县市区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常年送摄影、文学、舞蹈、声乐、戏曲、排舞等免费培训项目,为村镇发掘特色文化,培育文艺骨干队伍,促进文化在基层生根发芽。
62岁的王月英,喜欢在家门口跳舞,一度被村民看成是“疯婆子”。但现在,她已经是常山县东案乡金源村的“排舞导师”,跟着她一起“疯”的农村妇女,越来越多。两年前,常山县发起“千支排舞队万民跳排舞”流动文化馆培训活动,从各乡村(社区)召集了一批有一定舞蹈基础的舞蹈爱好者,请文化馆专业舞蹈老师给她们集中培训,培养为排舞辅导员。
王月英就是排舞辅导员中的一员,经过“正规培训”的她,还带回了县里统一采购的一套音响设备。当音乐响起,村里的妇女们忍不住纷纷加入,随着王月英一起舞动身姿,流汗健身,嬉笑欢乐。
不仅在金源村,夜幕降临后,常山县大多数的村子,如今都会响起音乐,劳作归来的农妇甚至村民们,踏着音乐节拍,跟着辅导员一起健身起舞,大家因舞而聚、因舞而动、因舞而乐。
在柯城区沟溪乡余东村,农民画已经成了这里的“金名片”。这片盛产橘子的土地,如今也盛产农民画师。当地人毫不掩饰自豪地介绍:随便走进一个农家小院,你都有可能发现,几个橘箱一块门板拼成的画桌旁,有几个农民在手执画笔,挥毫泼墨。
从最初的十来个农民自己画着玩,到如今拥有500多人的农民画师协会,余东农民的画展办到了大城市,还办到了国外。而这些,都离不开文化馆的美术老师十余年来坚持每周到村里,为村民教授美术技艺,开展美术课程培训。
农忙时下地干活,闲时拿起画笔,余东农民已经吃起了高端大气的“文化饭”。在文化馆干部的帮助指导下,村里不仅组建了126人的墙围画创作团队,还传承保护了扎灯、竹编等特色手工艺,逐步形成文化产业一条龙发展,年产值达200多万元。
有形&无形
“新书到咯!”周末,一道洪亮悠长的声音,回荡在江山市大陈乡大陈村的石子古道间。
喊话的,是村农家书屋的义务管理员汪衍勤。这位72岁的老农民,耳聪目明,将书屋打理得井井有条,书屋的3055本图书,被整齐地分为21类,每类都做好标记。
但汪衍勤知道,这些图书远远满足不了村民的阅读需求。两年前,农家书屋申请成为图书流动点,因此每逢江山市图书馆的图书流动车进村,他总会把消息传遍村里的每个角落。
老汪的一声声喊话,犹如一块巨大的吸铁石,吸引着村民从四周向农家书屋聚拢。不一会儿,孩子们奔向农家书屋的身影在小巷里出现,还有拿着借阅证迈着匆匆步伐的大人们。流动车旁,临时借阅台已经搭好,借书的村民和孩子围拢过来。
有的询问,有的挑选自己喜欢的书,手快的已经开始办借阅手续,还有人索性倚靠着借阅台认真阅读起来。暖暖的阳光笼罩着古村,微风拂过杨柳的嫩条儿,白墙青瓦的古村里,村民“抢”着挑书借书读书的场景,热闹而温馨。
这样的场景,图书馆工作人员再熟悉不过。他们开着满载书籍的图书流动车,穿梭于山乡村落之间,常常是哪里有集市哪里人多就停在哪里。流动车就像一根阅读接力棒,每个乡、村轮流接替,接力棒传到哪里,哪里就掀起阅读热潮。
“把图书送到群众家门口,不仅能让有限的文化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还能消除农村群众与图书的‘最后一公里’。”江山市图书馆馆长毛为忠说,在江山,像大陈村这样的图书流动点有70多处,在各行政村设立的农家书屋有290多个。
除了送书下乡进村,流动图书馆还走进军营、看守所、留守儿童中心等一些特殊场所,并定期向各图书流动点配送各类报刊、农业技术信息资料及图书,开展定题定点送展览、解答信息咨询等延伸服务。
书有形,知识无形。以有形载体,普及推广无形的知识文化,激发农民群众探索求知的热情,“流动博物馆”同样也在潜移默化地发挥着这样的作用。
江山龙骨骼化石,国家一级文物“金娃娃”、玉兔形镇、玉荷叶形杯、玉云璧连环器……衢州博物馆社教部主任汪萍,一张张翻着幻灯片,将衢州市博物馆的馆藏精品,一一展示给柯城区航埠镇中心小学的孩子。
“陶和瓷,有什么区别,大家知道吗?”孩子们口中的汪老师,循循善诱,不仅带来了大量的图片和展板,还让孩子们用指尖触摸感受一些小件文物,更生动地了解衢州的历史文化。
据统计,衢州博物馆参观的观众主要集中于城区,以参观的学生为例,郊区学生占学生总数还不到10%,而郊区学生中又多为近郊学生,远郊、边远、贫困地区的学生比例不到学生总数的1%。
“流动博物馆”,让更多农村的孩子有了触摸历史、开阔眼界、启迪未来的机会。回顾多年来的流动历程,汪萍感慨万千:“那些渴望求知的眼睛盯着你,那些留守儿童递过来的温暖的茶水,那拉着你衣角不松开的小手……我恨不得把整个博物馆都搬到课堂。所以我们制作了多媒体,把市博物馆珍藏的精品、把家乡的历史文化、把我们浩大的中华文明一一讲解给他们听。”
每年,博物馆还推出不同的主题展板。去年,“非凡的心声——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中国古琴图片展”、“意匠生辉——浙江民间造型艺术图片展”、“会飞的花——中国蝴蝶图片展”和“人类的亲缘——灵长类多样性和人类的起源图片展”等主题展览,走进江山峡口小学、常山新昌小学等山区学校,受到了孩子们的热烈欢迎。
流动&互动
活动预告,预约栏,留言板……经过一次次的测试,衢州流动文化加油站的网络平台,将在4月20日正式上线。
一个村(社区)一个用户名、密码,登录网站后,各地群众可以根据需求,预约市县文化单位提供的文化服务内容。享受服务后,群众还可以像网购一样,对文化单位提供的服务作出评价。
“预约栏”中,推出了演出、展览、讲座、培训、图书、电影等内容。记者现场体验,点击“《五女拜寿》预约”后,页面显示预约有效日期截至2014年12月30日,服务区域是全市,由衢州市西安高腔传习所(衢州市婺剧团)提供,同时留有联系电话和演出内容介绍。群众可以预约演出时间,还可以提出具体要求。
网络平台点餐,文化部门按需配送服务,群众在网上作出满意度评价,管理部门对文化单位开展的服务进行绩效评估,衢州“流动文化加油站”将开启全新的网络互动新模式。
但其实,在网络平台开通前,衢州就一直采用双向互动的按需配送模式,根据群众的喜好送去相应的文化服务。
“我们的婺剧演出剧目,正本和剧头各15出,《女皇错断梨花案》、《程婴救孤》、《断桥相会》、《辕门斩子》等等。要演哪几出剧目,都由村里自己选。”衢州市婺剧团团长严洪福拿出一张红纸打印的“婺剧演出剧目”说,大篷车艺术团的节目更加丰富,总共有300余个,涵盖了声乐、舞蹈、小品、魔术、戏曲等种类。
农民熟悉的流动电影院,各地放映员每月都能收到最新下载的影片介绍和片库清单,放映队进村前,村民可以根据大家的喜好,预先点选好影片。流动图书馆,寒暑假期间儿童阅读需求大,会精选一批少儿读物送到村里。流动文化馆的老师,随时接受“点将”,村民想学什么,就请哪方面擅长的老师。
去年开始,衢州特别针对留守儿童集中的社区和村落,组织开展送文化互动活动——征集留守儿童“文化微心愿”,并帮孩子们实现。
“我想要一本曹文轩的校园小说,我爸爸妈妈在外地工作很忙,没空回来,只有我和姐姐在家。我很爱看书,想请好心的叔叔阿姨帮我实现这个心愿。”衢江区黄坛口乡中心小学孔文馨的个人微心愿,很快被实现。
看场儿童电影、学习民族舞蹈、想看一个展览、想要一个图书流动点、想要民乐器的培训……孩子们的“集体文化微心愿”,五花八门,但也都一一实现了。
今年,衢州将召唤更多的文化力量,加入到流动文化服务队伍中来。《衢州市文化志愿者招募公告》已经发布,招募对象为“具有一定文化艺术才能,或热心文化事业,自愿奉献时间和精力,为文化事业繁荣、社会和谐发展无偿提供各种公益性文化艺术服务的社会各界人士和团体”。
目前,报名参加文化服务的个人和团体已经有不少。招募结束后,衢州将成立文化志愿者联合总会,吸纳社会力量,将全市零散的志愿者整合起来,壮大服务力量,推动流动文化服务深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