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经济

番茄为何没过去好吃了

  记者 颜伟杰 通讯员 高晓晓

  本报讯 暮春四月,越来越热的天气,来盘酸酸甜甜的糖拌番茄,最是惬意不过。但如今,似乎好吃的番茄越来越难找了。

  现在的番茄,个大饱满,颜色漂亮,但汁少、味淡,切起来硬邦邦的,而且放冰箱里两周都不会烂。家住杭州京都苑的退休医生陈艳清,前些天在冰箱里发现,3月23日买的几个番茄,放到现在竟然没一点腐烂的迹象。

  “这番茄不会有问题吧?”陈大妈担心,她告诉记者,她小时候吃的番茄,个头虽然没有现在的大,但汁水多,吃起来沙沙甜甜,就是存放时间短些。可现在的番茄,怎么变得越来越硬,而且还不容易坏?

  “不烂”是品种使然

  “我以前听人说起,很多蔬菜水果为了运输方便,往往未成熟就采摘,然后再用催熟剂来催熟的。”陈大妈告诉记者,她小时候也种过地,假如等蔬果完全成熟后采摘,很快质地就会变软,难以长途运输,而且也极其容易腐烂。

  而陈大妈质疑的番茄,看上去的确不像要腐烂的样子。记者发现,这两个番茄通体鲜红,虽然看上去已经熟透,但拿起其中一个捏了捏,内里还是硬邦邦的,只不过表皮部分略有些皱巴巴。

  “其实,这是典型的硬果型番茄。”记者随后咨询了省农业厅蔬菜首席专家杨新琴。她告诉记者,番茄品种可分硬果型和软果型两种,现在市面上卖的,大多是以色列、荷兰、美国等国家引进的硬果型番茄品种,“在汉堡、沙拉里用的番茄,大多是这个果型的。”

  软果型番茄,个头了略小些,果软多汁,“就是我们常说的本土品种,早些年还能吃到,现在比较少见了。”杨新琴说,由于软果型番茄味道好,非常受市民欢迎,但它不耐运输,目前浙江很少有规模化的生产基地种植此类番茄,所以市场上不容易买到。

  那硬果型番茄久放不烂正常吗?“正常。”杨新琴说,通过杂交育种培育而成的硬果型番茄的“耐贮运”特点非常明显,保存条件好的话可以放置一个多月甚至更久,“番茄的表皮皱了,只不过说明番茄由于放置时间太长失水了。”

  硬果型称霸市场

  市场上的番茄,果真就是杨新琴说的硬果型吗?

  今天一早,记者跟着陈大妈在她常去的艮山农副产品市场转了圈,菜摊上的番茄大多像陈大妈之前所买的一样,个头圆润,颜色鲜红,捏上去结实紧致。记者随后在附近的沃尔玛朝晖店、世纪联华施家桥店、华润万家等超市打探,也没有发现“沙沙甜甜”番茄的踪影。

  虽然软果型番茄的味道更胜一筹,不过在采购、运输、销售的多个环节,这种番茄已经不那么受欢迎了。杨新琴说,基因更“优秀”的以色列、荷兰、美国番茄大行其道,它们的个头适中,每只重量在150克到200克之间,颜色鲜红好看,可以长时间存放。

  以前蔬菜主要由本地供应,因为运输时间短,采摘几个钟头后就可以放到市场上卖,所以育种时选择的是产量高、成熟时间早、味道好的品种,像早丰、早奎等。杭州市农科院蔬菜所研究番茄育种的郑科长说,陈大妈爱吃的番茄大多就是这些品种。

  上世纪90年代后,由于城市建设用地的需要和近郊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以及广大农区种植结构的调整,全国蔬菜的区域布局再次发生了很大变化,北方农区蔬菜大县不断增多,而像杭州这样的城市,蔬菜越来越倚重外地贩运。

  “运输、销售等中间环节对番茄品种的选择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杨新琴说,沙漠地区选育出来的番茄品种,水分含量少,更适合远距离运输,所以以色列番茄品种在我国推广应用较多。

  记者随后联系上了世纪联华杭州地区最大蔬菜供应基地之一的萧山舒兰农业有限公司。该公司负责人证实,他们供应杭州市场的番茄,用的就是以色列海泽拉公司的种子。“海泽拉卖的番茄都是硬果型,就是我们在超市常见的番茄。”该负责人说。

  改良“番茄”种类多

  就像人不能十全十美,单一的番茄品种始终无法满足人们所有的需求,所以随着育种技术的进步,改良版的“番茄”也层出不穷。

  另一种常见的番茄,就是我们所说的“小番茄”——圣女果。杨新琴解释,以前曾有人认为“小番茄”是转基因的番茄,“这是彻头彻尾的误解”。

  其实,“小番茄”也叫樱桃番茄,是自古就有的番茄品种,只是因为个头小、采摘不便、产量低,最早仅作为观赏用,后来发现食用方便,口味经过改良后逐渐流行。而个头小是天生的基因差异,而并不是转基因的结果。

  可以说,圣女果才是“原始番茄”,甚至可以说是没有完全驯化的品种,DNA序列分析的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在近10多年的育种开发中,育种专家们将那些口感风味俱佳的小个头樱桃番茄的优良性状通过杂交重新组合在一起,就得到了口感极佳、色泽丰富的圣女果。

  在学术定义上,番茄本身就是果蔬两用的。杨新琴介绍,大多数农业专家都认为,“大番茄”的属性应该往蔬菜方向靠近,而“小番茄”则就是作为水果培育,现在已经培育出黑色、紫色、黄色等多个品种的“小番茄”,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而从品质和安全性上讲,这些经过育种选择出来的番茄品种与以往的品种并没有太多的区别,有时甚至更加安全。

  在勾庄做蔬菜批发生意的孙老板告诉记者,一般硬果型番茄不需要人工催熟,在接近成熟时采摘之后也很耐放;而国产的软果型品种,由于不耐贮运,要在青色时采摘下来,到达目的地后,再渐渐催熟,这种果对人有害,青色果有毒素,而且假如用了乙烯催熟,对人危害更大。

  孙老板提醒,假如碰上表面红色,里面绿色的番茄,不在于软硬,你只要尝一口,有涩味就不要生食,口感酸甜就放心食用。

  口味与效益之争

  “番茄品种越来越多,但过去那种口味的本土番茄,真的就找不到了吗?”听完了专家和蔬菜种销户们的解释,陈大妈不禁伤感起来。

  从目前讲,菜用番茄的口感确实被效益越冲越淡。中河农副产品市场卖菜的摊贩沈正荣,时常去杭州周边的下沙、余杭、笕桥等地进些本地蔬菜。他告诉记者,这些地方种番茄的不少,但本地品种的已经很难见了,总的加起来也不过十几亩。

  “不过,就算有货,我们也不会多拿,最多拿50斤,卖完即止。”沈正荣说,本地番茄较软,运输中损耗很大,一两天卖不出去的话,就会腐烂坏掉,销售风险比硬果型番茄大,“我们进本地番茄,也不过是为了招揽顾客而已。”

  而另一方面,由于番茄在生长期时需要搭架子,而且种植过程中病虫害较多,田间管理也比较费工夫,不像包心菜、萝卜等,播下去就不用管了。小打小闹的农户也逐渐放弃了种植番茄,迫使其向合作社或蔬菜大户集中。

  但合作社或大户的选择,往往会因效益选择更利于种植、运输和销售的硬果型番茄。“可以说这是市场调节的结果。”杨新琴说,现在就算我们想买传统口味番茄苗也很难,除了少量农业科研机构和传统的种植户外,市场上几乎没有传统的番茄种苗卖了。

  “番茄的口感和风味,现在的确有越来越多的人提及,但要形成共识,并且致力于改善,还需要很长的过程。”杨新琴说,市民对番茄的口感等品质要求的提高,会通过购买意愿表达,而这种信号间接传递,会最终使种植者、研究者意识到市场的真正需求,“只不过等待的时间会很长。”


浙江日报 经济 00009 番茄为何没过去好吃了 2014-04-18 3430746 2 2014年04月1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