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夜访山村问民忧

——建德寿昌镇蹲点报道之一

  本报记者 何苏鸣

  通讯员 程健全 姜雯

  4月16日,星期三。

  时隔近两个月,在建德寿昌镇政府再次见到镇招商引资局副局长郑红娟,已是17时左右。还没聊上几句,她就打断了采访:“晚饭后还要去大塘边村转转,先扒口饭。”

  这天的食堂比往常都挤一些。今年起,寿昌将每周三作为固定的夜访日,镇上所有干部都会留更多的时间去自己的联系村转转。

  匆匆吃过饭,记者与几位乡镇干部一起进村。

  锲而不舍,破解“老大难”

  17时30分,郑红娟从镇政府开车出发,直奔大塘边村村委会。停好车,她往村子里走。“小郑,来了啊!”擦肩而过的村民,个个热情、自然地打招呼。

  在夜晚的寿昌农村,记者发现这样的场景如今已司空见惯。之前,镇里开展“百名干部访万户”大走访活动,73名干部和19名班子成员划分为27个小组进村入户,其中,每人每月到村到片到组不能少于4次。驻村的乡镇干部们以村为家,在村办公楼与村干部商议村务,在乡间小道与村民一起拉家常,在农户家中访民情解民忧……

  “饭吃了吗?”“收工了啊!”郑红娟一路打招呼。尽管不是本地人,可她已经能说不少本地方言,“经常和村民打交道,听着听着就会了。说方言亲切,也更容易交流。”

  村民郑小平的家就在村道边,看到大门敞着,郑红娟顺道就往里拐,“大姐,饮用水项目的施工方案已经出来了,这个月准动工。”

  “多亏了你,能让大家的心往一处去。”郑小平这话说得不假,她所在的河村自然村至今没有通上自来水,村里83户人家的日常饮水,全靠肩挑背扛。这几年,村民们想通自来水的愿望非常强烈,却苦于村里集体经济薄弱,迟迟无法动工。 (下转第二版)

  (紧接第一版)今年初,镇里根据联村干部的走访反映,选择了事关百姓民生的18件“实事项目”,承诺分阶段、分批次逐步解决。郑红娟挨家挨户做工作,最终,大家同意共同募集资金,再加上镇上的补贴、村里的结余,终于让这个项目落了地。

  以情动人,真心换民心

  离大塘边村十几公里的陈家村,镇计生办计生专干郑蒴的心情却没那么轻松。村里的养殖户吴炳贵养猪已有20多年,如今,400多平方米的养猪场要关停,老吴怎么也想不通。

  揣着《畜禽养殖关停拆除协议》,29岁的郑蒴已经往老吴家跑了十几趟,可夫妇俩有情绪,工作做不下去。

  “后来我学了一招,实行‘迂回战术’。”郑蒴偷偷告诉记者。为使走访长期坚持、取得实效,镇里建立了周汇报、月检查、季通报等制度,定期分析走访情况,对收集上来的意见问题进行“会诊”,研究提出解决办法。在一次走访工作交流点评会上,几位“老乡镇”给她支招。从此,每次到老吴家,郑蒴都不提拆迁的事,只是帮着做家务,聊家常。

  这天也不例外。郑蒴一进家门,就跟在两人后面,叔叔阿姨地叫开了。看着和自己孩子一般大的干部,夫妻俩实在不落忍。“不是我不愿意关,可我们一把年纪了,讨个生活不容易,关了养猪场还能做什么?”老吴说出了心底的顾虑。

  “您放心,到时候您愿意做什么,只要政策允许,我们肯定全力支持!”郑蒴趁热打铁,“现在有政策,可以逐步关,您先把协议签了,等这栏小猪长成了,我们再把整个养猪场关掉。”终于,那份空白了有些天的协议签上了字。

  群众有困难,乡镇干部想方设法排忧解难,更重要的,是“无事也登三宝殿”,常到群众家里坐坐,拉拉家常,感情近了,遇到问题就好商量了。“走村入户,让我更懂得乡亲们的酸甜苦辣,通过换位思考,多站在群众的立场想问题、作决策。”郑蒴说,自己做群众工作的能力提高了,做起工作来更有底气了。

  推心置腹,干群一家亲

  手电如萤火,隐隐约约照亮的,是副镇长吴秀梅进山的路。跑了联系村南浦村的几户人家,已是晚上8时,可她坚持往山坳里走,“这周要下雨,我得尽快进山把他们劝出来。”

  让吴秀梅惦记的,是住在深山坳里的两位老人——方银祥夫妇都已年过七旬。去年,倚山而建的老房子被暴雨冲垮了一面墙,处境危险,可老两口习惯了山里的生活,就是不愿意搬。

  “房子住着危险,父母年纪又大了,一定得劝他们出来。”前两天,吴秀梅和在镇上打工的方家二儿子方小高通了电话,约好今天晚上一起进山劝老人。

  夜色中,只听得到窸窸窣窣的脚步声,我们一脚高一脚低地走着,方小高不好意思地说,“吴镇长,您都进去过三回了,要不还是我们家里人去慢慢做工作?”“这不是小事,马上又到雨季了,我不放心。”自从第一次走访老方家后,动员他们搬家就成为吴秀梅的一桩心事。

  “吴镇长,怎么又是你!”听到院子里的狗吠声,已经睡下的方银祥起来开了灯,看到这几张因为走了近半小时山路而汗涔涔的脸,他显然很意外。

  “方大哥,我再来看看你们,定个时间接你们出去住!”看到地上有喂牛的白菜散落,吴秀梅蹲下身就捡,熟得就像在自己家。

  “搬肯定是会搬的,我们就是不舍得这老房子,想再住两年。”半晌,方银祥嗫嚅。“爸,妈,你们就去我那儿住吧,你们老不去,村里人还以为是我不孝呢!”情急之下,方小高使出杀手锏。“好,好,回头把这几头牛卖了,就上你家住去。”看着昏暗灯光下一张张期待的脸,方银祥终于答应了。

  “方大哥,您早点休息,下回我们就在小高家见面了,您可别再让我走山路了!”吴秀梅边走边打趣。

  “知道了!”倚门送客的方银祥笑得憨厚,回声在山谷里荡开很远、很远。

  急事难事见干部、政策宣传见干部、化解矛盾见干部、项目推进见干部。对寿昌的干部们来说,为百姓解决后顾之忧,让大家的幸福指数高一点、再高一点,已成为共同的努力方向。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2 夜访山村问民忧 2014-04-17 浙江日报2014-04-1700009 2 2014年04月1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