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如何变身“强美富”
于新东
于新东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强美富”可谓新的时代条件下对“三农”问题的精准概括与辩证表述,通俗易懂又极富哲理。
在一个社会中,不光是人的差距过大或者“矮穷丑”太多会导致社会的失衡,区域、产业等的差距过大也会导致经济社会的失衡。这样想想就会明白,经过多年来的差别化发展,也确实到了不仅要全力反哺之时,而且是到了该让“三农”自身“逆袭”而成“强美富”的时间节点了。
浙江城乡发展差距相对最小,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相对最小,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多年来一直稳居全国第一的佳绩,从来都是我们的亮点和骄傲。高兴之余,还得考虑一个带有规律性的问题,即我们该如何更进一步、更上层楼呢?浙江“三农”如何加快变身“强美富”,就成了当前我省“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一个问题,农业如何变强?其实也就是我们已经讲过多年的农业现代化问题。问题是,现代化的概念相对比较宽泛和抽象,还是要落到实处和可操作层面来探讨。农业现代化,具体来讲主要就是农业的组织化、产业化和科技化。从生产的组织化情况来看,目前最为突出的就是很多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的联系还是不够紧密,大多还是停留在简单购销关系上,一方面导致农民受益相对低,另一方面使得经济利益纠纷时有发生。
产业化方面,产业链延伸空间还很大,比如我省一些地方的初级加工产品占整个加工农产品的比例达90%以上,研发、营销等环节还大大滞后。
农业“低小散弱”依旧存在,农业科技化也是一个亟待突破的方面。对此,我省农业现代化下一步发展可着重提高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准入和验收门槛,规范日常经营运行和利益联结机制;重点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辐射带动力强、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特别是农业科技企业的主体作用,积极完善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机制,建立分工合理、服务高效的农技创新与推广体制,力争形成农科教产学研的一体化格局。
农村如何变美?包括一个村容村貌外在的美,一个山水土地内在的美。这意味着,农村美不美的问题,既是一个面子问题,也是一个里子问题;既是一个事关我们自己这一代人的问题,也是一个事关今后子孙后代的问题。
当前我省提出并明确从治水治污入手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特别是大张旗鼓开展“五水共治”,既抓住了矛盾的主要方面,也看准了矛盾的演变方向。具体而言,就是针对农村中比较普遍存在的“污水乱排、垃圾乱倒、废品成堆、畜禽散养”等影响村容村貌和生态环境问题,坚持生态化、集约化方向,推进种养殖业的集聚化、规模化经营和污染物排放的集中化、无害化处理,控制农业生活垃圾污染、水污染、面源污染,继续大力推进面子和里子都美的美丽乡村建设。
农民如何变富?一直以来,我省始终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和永恒主题,加大政策支持和工作推进力度,实现农民收入平稳较快增长。以2013年前三季度为例,全省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6122元,同比增长10.3%,扣除物价实际增长8.0%,增幅比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高1个百分点。但是,随着我省农民收入基数的不断提高和传统增收方式潜力的逐步挖掘,农民持续较快增收压力加大。
在继续切实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的同时,更多要向拓宽增收渠道和加大农民培训方向努力。浙江素有诗画江南的美誉,而大部分如诗如画的风景都是藏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因此开发当地旅游资源,特别是进一步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使得一些好山好水不再是“藏在深闺人未识”,而是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当是利民富民的长久之计。
“三农”工作是一项庞大而繁钜的系统工程,但是只要真正做到“问题导向、精准发力”,浙江“三农”工作是完全可以继续大有作为并走在前列的。
(作者单位:中共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