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孝行谱写善与爱

——第三届“浙江孝贤”群像

  记者 方力

  本报杭州4月14日讯 第三届“浙江孝贤”今天揭晓,衢州的蓝微、舟山的吴珍芬、温州的张青青、杭州的郑娟美、丽水陈风翔四兄弟、宁波於嘉和五兄妹、台州的胡卫明、湖州的仲红丽、嘉兴的孙在珍、台州的周建丰等荣膺孝贤人物;余姚市小曹娥镇中心小学、杭萧钢构、杭州丁桥镇人民政府、绍兴上虞区孝德基金会等获集体奖;金华的陈斌强和台州仙居县获特别奖。

  善种深植心中

  和以往相比,在这次评选的孝贤人物中,多了几张稚嫩的面孔。他们用自己的青春谱写爱的赞歌。

  因为要从衢州赶来杭州领奖,14岁的蓝微今天早晨5时多就起床了,“早饭多做了一点,可以让妈妈中午吃。”小姑娘笑着对记者说。

  5岁时,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夺走了蓝微父亲的生命,造成了母亲终身瘫痪。“我失去了爸爸,不能再失去妈妈了!”从那时起,蓝微就明白,自己要承担起照顾母亲的重担。每天早上6时不到,她就起床做饭,然后照料母亲洗漱、吃饭,安顿好母亲后,再去学校上学。晚上放学回家后,做完所有的家务,才开始做功课。这一坚持就是9年。

  “今天妈妈一个人在家,我不太放心,想结束后早点回家。”人在杭州的蓝微心里还是一直牵挂着妈妈。

  16岁的仲红丽跟蓝微有着类似的经历。从小生活在德清的一个贫困家庭中,9岁起,她就开始帮家里做农活,干家务,悉心照顾着日渐佝偻的奶奶和患癫痫的父亲。后来奶奶过世了,和父亲相依为命的仲红丽,既要读书又要照顾父亲。虽然日子很清苦,但她依然坚信一定会越过越好。

  9岁的周建丰是这次获奖者中年纪最小的,但他勇敢的举动却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去年,年幼的他捐献造血干细胞给患白血病的父亲,为父亲种下了生命的种子。连续5天注射干细胞动员剂和连续两天共7个小时的采集外周血干细胞,连很多大人都受不了,他硬是没掉一滴眼泪,“只要爸爸好起来,我什么也不怕。”

  孝亲诠释真情

  百善孝为先。“孝亲”是这次评选的重要主题。

  丽水陈风翔四兄弟轮流尽心尽力照顾100岁的父亲陈守仲,吃喝拉撒睡,样样到位;宁波北仑的於嘉和五兄妹因92岁高龄母亲不习惯城市生活,5个子女从外地赶回来轮流照顾母亲;磐安教师陈斌强绑着老年痴呆的母亲去上班的故事,已经广为流传……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然而,还有一种孝,更令人动容。

  舟山市普陀区桃花岛的吴珍芬,这个肢体残疾、身高不足1.3米的渔家妇女,却是一个六口之家的“主心骨”。她的公公、婆婆、丈夫、两个小叔子都是盲人。唯一能看见光明的她,悉心照顾着每个家庭成员。和吴珍芬一样,萧山戴村村农妇郑娟美也是婆家的支柱。自从23岁嫁入那天,她就开始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公公。1996年,丈夫因车祸变成植物人,几近崩溃的她以一己之力扛起了整个家庭的重任。30多年来,郑娟美每天起早贪黑,在她的精心照顾下,公公一直活到83岁,丈夫病情也大有好转,如今可以独立行走,两个儿子也已成家立业。

  而孙在珍,这位平湖丰荡村的普通农妇在和第二任丈夫重组家庭时,她唯一的要求是带着婆婆改嫁。30年来,作为一名儿媳,她把婆婆当成亲妈来照顾,端茶送饭,洗脚擦身,无微不至,让高龄的婆婆生活无忧。

  责任传递大爱

  “敬老爱老,我们总要做点实事!”这是胡卫明总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说起胡卫明,仙居县官路镇萍溪村的老人没有不认识他的。20多年前,村里成立了仙居县最早的老年人协会,急公好义的胡卫明便跟着会长一起给村里铺水泥路。后来他还牵头成立了萍溪村青年服务队。萍溪村年轻人多半在外地打工,村里留下许多空巢老人。服务老年人便成了他生活中一件最重要的事情。烧饭、修理家电、照顾生病老人,只要是村里老人有需要的,胡卫明都会尽力去帮助。他还多次组织志愿者到各地的敬老院开展志愿服务……

  胡卫明用责任传递大爱,而温州泰顺的残疾女孩张青青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另一种责任。

  2001年,张青青的父亲患急性白血病去世,全家不仅失去了顶梁柱,还因此欠下十几万元的医疗费。那一年,17岁的张青青作出一个惊人的决定:辍学看店,把这个家照顾下去,还清欠下的债务。在经营生意的同时,她挤出时间自学,顺利考上成人高校。可是,为了照顾母亲和弟弟,她含泪撕碎了入学通知书。然而就在2006年还清债务时,命运再次和她开了个玩笑,相依为命的母亲又患癌症去世。在经历了这么多的坎坷与磨难后,这个坚强的姑娘没有被击垮,仍然微笑着面对未来。

  ……

  一个个孝贤故事感动着我们。在这次评选中,还有许多集体上榜,他们用善与爱激励着大家为营造孝亲敬老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2 孝行谱写善与爱 2014-04-15 浙江日报2014-04-1500009 2 2014年04月1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