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要闻

记者蹲点上虞粮食主产区,追问如何遏制田地“非粮化”

算算种粮“两本账”

  本报上虞4月14日电

  见习记者 梁嘉琳

  清明过后,早稻育秧,静待春耕。

  一大早,绍兴市上虞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陈仲球下乡了。被好几个种粮大户昵称为“粮油大师”的他,除了按惯例讲授病虫害防控技术,他还有一个特别任务:劝一位种粮大户不要“弃粮种树”。两个人说话都很直,陈仲球差点和老农吵起来:“你可要想好,不种田就拿不到政府补贴了!”

  上虞区面积不到全省面积的2%,早稻种植面积却占全省十分之一。这个粮食主产区的农技人员为何在粮食丰产之下仍隐隐忧虑?种粮大户又为何在诸多政策扶持后仍出现毛利润缩水?如何统筹算好“种粮经济账”和“粮食安全账”。且看记者从田间地头发来的报道——

  一算经济账:

  承包价突涨,利润大幅降

  4月11日,穿过一片片水杉、樟树间种的林地,记者乘车来到上虞区东关街道三丰村和保驾山村交界处的一片稻田,这是上虞区章镇人厉高中承包的200多亩水田。

  去年收割完的稻梗在土地里显出枯黄的身躯,不远处3800平方米的温室大棚里,插在一格格秧盘里的稻秧正露出绿油油的苗头。厉高中身穿深蓝色的仿野战军服,脚上趿拉着塑料蓝拖鞋,把裤管撸到小腿顶部,他领着记者一路察看。这位有着憨厚笑容的农民,一谈到今年早稻种植的盈亏估计,马上敛住笑容。

  “种粮难赚钱。”这是记者从农业部门、乡镇干部以及种粮大户那里听到的一致结论——厉高中亦如是说。

  “成本涨得厉害,主要是雇用人工和土地承包费用高。”厉高中说,村里年轻人大多进城务工,2013年日均雇工成本比2012年上涨50元/人以上,每个技工工资达到250元/天,不仅要管吃管住,甚至还要“干活时管香烟,下班后管啤酒”。

  如果说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还只是全国大势,那么土地承包费被视为“压垮种粮大户的最后一根稻草”。人多地少再加上村集体抬价,上一个承包期里每亩承包田360元钱,今年续租价就变成790元,涨了一倍多。农业部门的数据是,2014年全区亩均承包价比去年上涨了100元,绍兴市承包价格普遍达到550-650元/亩。

  公司会议室里,农业部2008年颁发的“全国粮食生产大户”金字招牌,曾是厉高中的人生高峰。2013年,面对罕见高温和“菲特”台风的双重袭击,拥有18年“田龄”的厉高中仍获得400元/亩的毛利。然而,承包价突如其来的上涨,抵消了当地提供的种粮大户粮食直补、订单奖励、农机购置补助、政策性农业保险等多项粮食生产扶持政策,让他预期今年种粮可能出现利润大幅下降。

  当地干部群众建议,要改进现有农村土地流转招标单纯以“价高者得”为标准,转而引导种粮大户理性竞价。同时,要考虑为土地稳定续包者、亩产效益突出者提供竞标优先权,避免农地承包的短期投机行为。

  如果说,在厉高中那里,按照国家规定,1.35元/斤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格再加上0.3元/斤的当地政府补贴,还能确保今年保本微利。那么在上虞区谢塘镇东闸村的育秧户魏建慧那里,算上种苗购置、农机使用、雇用人工、大棚搭建等几大块成本,他预计今年可能反而要亏损。

  “有人问,你没钱赚为啥还要顶着高价承包。我为整个农场1000多亩地投入了300多万元,如果现在抛荒,损失只会更大。”厉高中说。

  二算安全账:

  管牢米袋子,做足地文章

  比种粮大户更急的,是上虞区农技中心主任陈建灿。

  他每天都要抽出点时间,盯着挂在办公室墙上一幅一人多高的《上虞区粮食生产功能区规划图》。一块块黄、橙、绿、蓝、紫、红的色斑,代表2010年至2018年共计6批粮食功能区块,零星散落在上虞区地图上。“和十年前相比,现在愿意种粮的农户越来越少了。”他无奈地说。

  近日,记者从当地听到了一个喜忧参半的消息——喜的是,根据农技中心对春耕备耕生产情况的抽样调查,典型农户的早稻种植意向有所增长。忧的是,当地田地“非粮化”倾向仍未得到有效遏制,而在上虞这个粮食主产区,主城区的部分口粮却要靠外调。

  “弃粮”背后,是其他经济作物种植的高收益。上虞区林业技术推广中心提供给记者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区花卉苗木销售额达到6000万元,圃地产值更是达到6亿元。这意味着,亩均销售额达到2013.2元。“经济作物的比较收益比粮食高。”这已经成为当地农林两家公开的秘密。

  “粮油大师”陈仲球告诉记者,由于种植花木的收益普遍较种植早稻要高,种树人就敢比种粮人出更高的竞标价,790元/亩已经是部分种粮大户的盈亏平衡点,但种树大户却肯比他们更多出100元钱承包价。有的村两委一味追求村集体收入,不惜把更多的土地租给种树大户。这进一步加剧了粮地“非粮化”趋势。

  既要管饱全区人民的口粮,又要管牢种粮人的钱袋子。陈建灿和他的农技同事们,不想在粮食安全问题上出差池。最近一个月,厉高中、魏建慧就至少3次,分别碰见主动上门服务的陈仲球和所在乡镇(街道)的植保员。他们向农户们推广一款高产杂交稻的种苗。一开始农户们嫌50元/斤的价格太贵,后来发现,它在每亩地的用量大幅降低,产量却大幅增高,盘算起来,每亩地能多赚200元钱。借助高产技术推广,亩产新增效益能部分冲抵生产成本上升带来的影响。

  另一个办法,是发展不占用粮地的经济作物。魏建慧从一位归乡虞商那里打听到,栽培竹柳既可以产出造纸木浆,还可产出装潢用的夹板用材。按照对竹柳工程林种植模式的效益分析,头两年总投入仅需3600元/亩,总产出能达到5.2万元/亩,即便考虑自然风险、技术风险等最坏情况,一年亏个四五万元,也在种植户承受范围内。魏建慧决定在水田边的三四亩小地上做个试验。更重要的是,竹柳更适合在盐碱地里生长,一旦到了可大规模推广的时机,将可利用上虞特有的海涂地貌进行种植。

  “我已经为仓库、农机投入了200多万元,只要有一丝希望,我还会把原有的500亩早稻田坚持种下去。”魏建慧说,“总要试试看的!”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4 算算种粮“两本账” 2014-04-15 3433818 2 2014年04月1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