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人文·好奇

科学家提出激光清扫太空垃圾——

玉宇澄清万里埃

  本报记者 李月红

  在一次次“近身肉搏”中,太空作业越来越力不从心了——

  日前,国际空间站提升轨道,以躲避一块俄罗斯气象卫星的碎片;也是在差不多的时间,空间站再度点燃推进器,移动了大约0.8公里,以避免被欧洲的亚利安火箭碎片击中。自空间站1998年进入轨道以来,已经不下几十次为了闪避太空垃圾而移动,而最近两次“挪窝”的频率,似乎不那么妙。

  而科学界带来的最新消息,并不那么振奋人心——

  最近,澳大利亚一组科学家声称正在研究从地球发射激光,来分解绕着地球旋转的太空垃圾,这项工程将在10年内实现运作。这是自多年前科学家提出这一理论以来,首次给出了可实践操作的时间表。

  只是,还要等10年。对于空间碎片总数超4000万个,每年至少新增200多个碎片的太空而言,这个巨大的垃圾场需要科学界拿出更快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地面追踪太空垃圾

  从地面发射激光,来分解太空垃圾。最近,澳大利亚政府宣布,将拿出2000万美元用于合作研究,用激光对太空垃圾进行定位、跟踪最终移除。研究团队将整合政府、学术界及航空业界多方力量,预计总投入需要9000万美元。

  “这采用的是一种地基激光清除空间碎片的方式。”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副教授陈丽华告诉本报记者,它是将激光站部署在地面,激光束通过大气传输,作用在空间碎片表面,表面烧蚀反喷获得速度增量,降低原来轨道速度,改变碎片轨道近地点高度,“当近地点高度低于150公里时,碎片很快坠入大气层中,在气动阻力作用下迅速烧毁。”

  事实上,采用激光对付太空垃圾的想法,不是第一次提出来,不过这一次将这一概念向实践推进了一大步。“以前,科学家也提出过建天基站,直接将激光站建到外层空间,这样可以避免激光在大气传输时能量受到衰减。不过,它的成本很高而且维护很困难。”陈丽华认为。

  “目前,全球科学家更多倾向于地基激光方式,尤其以美国航天局的ORION计划最具代表性。”陈丽华说,建天基站,一旦稍微设计失误,就会成为新的太空垃圾;而地基站从捕获、跟踪到清除碎片,每次操作过程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它甚至可以清理厘米级碎片,更为重要的是目前激光器和相关技术发展已具有技术上可行性。

  据了解,澳大利亚正与美国航空航天局合作,用太空望远镜追踪太空垃圾。根据计划,科学家将先推出跟踪设备,以避免太空垃圾相撞产生更多垃圾。

  数量已达“临界点”

  美国宇航局一项最新报告显示,地球周围的太空垃圾数量已经达到“临界点”。

  目前,科学家可以跟踪监测的大型太空碎片就有2.2万块,此外还有无数的小型碎片无法被人们跟踪监测。科学家们一直担心人造卫星撞到巨大太空垃圾的可能性,一旦人造卫星受到破坏,电视信号、天气预报、全球定位导航以及国际电话都将受到严重影响。

  “以10克碎片为例,它的飞行速度可达到每秒10公里,相当于轿车以每小时80公里速度行驶的动能。”陈丽华说。随着人类航天活动的不断增加,空间碎片会沿着原航天器相近的轨道飞行,最高可达到每秒13公里。

  尤其在800公里至1200公里的轨道高度,碎片分布密度最大,对空间站、飞船和卫星造成严重威胁。而根据轨道的不同,碎片会待在轨道上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

  “1厘米至10厘米量级空间碎片潜在威胁最大。”陈丽华认为,这一量级的空间碎片数量最大,探测较为困难,且撞击动能较大,结构防护困难,只能采用清除方法,通过较小经济代价,消除其对低轨空间航天器的撞击风险。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好奇国际空间站是如何闪避最近一月的两次撞击风险。据陈丽华介绍,应对尺寸小、撞击动能小且规避困难的1厘米量级碎片,设计之初,一般空间飞行器都会在表面增加结构防护层;而对于超过10厘米的碎片,基本靠“躲”——由于其数量少,科学家通过雷达探测,对其进行编号,通过控制系统进行机动规避。

  多种方案破解碎片

  毕竟,躲闪不是长久之计。100年后,近地轨道或许没法用了。除非人类进入太空,积极清理空间碎片。

  随着人类航天活动的日渐增多,科学家们更担心的是“凯斯勒症候群”预言成真。早在1978年,美国科学家唐纳德·K·凯斯勒便提出一种理论假设,即当近地轨道运转的物体密度达到一定程度时,这些物体碰撞后产生的碎片能够形成更多的新撞击,形成级联效应,以致近地轨道最终将被太空垃圾所覆盖,太空探索将会被迫停止。

  试想一下,这些太空垃圾以每秒10公里至13公里的速度飞行,它们蕴藏着巨大的动能:一块10克重的太空垃圾撞上卫星,卫星会在1.5秒内被打穿或被直接击毁。而且每一次太空垃圾的相互碰撞不会互相湮灭,而会产生更多的碎片,再次增加太空垃圾的数量。

  “总的来说,在低轨道区域,目前对太空碎片的整体解决方案是,小碎片施行激光束处理清除,对中等碎片进行“撒渔网”清除,对大碎片进行机械手臂式的拉拽清除。”陈丽华说,根据太空法规定,各国需要主动为航空器安装自毁系统,卫星运行寿命结束后,这种系统将卫星推入大气层进行燃烧焚毁,避免产生新的大尺寸垃圾,但执行效果并不好。

  相比起激光扫帚,其他方法也正在不断探索中。一种是采用更清洁的发射和设计标准,比如限制爆炸螺栓的使用,以减少进入近地轨道的垃圾数量,一些商业公司和太空机构在这方面已经取得进展;部分国家则投资研发能确定太空垃圾位置的系统,比如“太空篱笆”,大大提高了识别更多更小碎片的精准度;还有一些更天马行空的想法,比如磁网捕捉、轨道转移器等,将太空垃圾大面积转移。就像科学家们激烈地讨论全球变暖,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杞人忧天?丢垃圾总是不需要成本。可代价呢,总是后知后觉。


浙江日报 人文·好奇 00014 玉宇澄清万里埃 2014-04-15 3431410 2 2014年04月1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