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美丽乡村

桐庐“空心村”复兴进行时——

岭源村的山居转换

  4年前,为圆“乡村梦”,退休后的杭州人石鸣,奔到桐庐岭源村“买”下一栋老屋,从此过起山居生活。此后,越来越多的“城里客”加入石鸣的行列,原本沉寂的岭源村,终于有了些许生机。岭源村的山居转换,让其他空心村看到了复苏的希望。

桐庐“空心村”复兴进行时——

岭源村的山居转换

  本报记者 马悦 邓国芳

  县委报道组 唐志立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从桐庐县城驾车出发,1个小时的时间到达合村乡。再往里开10分钟,一片开阔的山谷平地出现在眼前,群山环抱中的岭源村就坐落于此。

  呼吸春天的空气,深一脚浅一脚地翻过泥路,看见数个风格各异、各具特色的山间农舍。乡干部说,这些山间农舍的主人,都是岭源村的“荣誉村民”。

  变废为宝的老房子、城里人带来的新讯息、辐射到山乡的城市文明……这个季节,原本冷冷清清的岭源村,因为这群“城里客”的到来,变得热闹了起来。

  老房变废为宝

  这个季节,岭源村一片绿意盎然。从村口一路走进来,鸟儿叽叽喳喳,土狗汪汪直叫。路边的农家院子里,白发老人翻腾着菜地,中年妇女不紧不慢地织着毛衣,小孩拿着石子在地上画画。走到村尽头,山脚下的那栋民宿,便是“新桐庐人”石鸣的家。

  我们的到来似乎没有引起村里人的注意。对岭源村的村民而言,他们早已习惯这样的场面——时常有大批穿着精致的城里人,结伴来村里看看老房子。他们几乎都说同一句话,就是“要到这里来住住”。

  岭源村,地处桐庐、淳安、临安三县市交界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得天独厚。村里近2400人,但近三分之一的人在外务工。很大一部分闲置的农居房,成了村里的摆设。只有到过年时分,那些房子才会有点光亮。

  4年前的一天,岭源村的老书记饶德法领来一户城里人。他们把大包小包的行李,拎进了村里的外后坞。“城里人要来我们乡下住。”村民们这才意识到,好山、好水、好空气,原来山沟沟里也有城里人喜欢的东西。

  这户城里人来自杭州城区,女主人叫石鸣。来到满目碧绿、山麓环绕、溪水潺潺的岭源村,石鸣一见钟情,毫不犹豫地花1万元“买”了栋2层楼、6间房的老屋。此后,她和老伴在这个距桐庐县城75公里、离杭州115公里的岭源村长住了下来。

  徐和法就是把房子卖给石鸣的那户村民,也是村里最早“卖”房的那批人。老徐嫌自家房子太偏僻,道路狭窄,三轮车进出很不方便。一直想在村口买个房子的他,经老书记牵线搭桥,顺利地把房子“卖”给石鸣,双方私下签了份“买卖协议”。

  和老徐一样,章隆高也找到了“买家”。老章的两个女儿都不在村里住,有一套闲置着的老房。老章一合计,把山腰上的那栋2层楼房,“卖”给了桐庐人王浩。经简单装修,王浩的2层楼山景房,点缀山间,格外灵动。

  “房子空着也是空着,还得有人打扫,有人住着多点人气,挺好。”老章说。老房子不再是杵着的摆设,反倒成了城里人稀罕的“宝贝”。村民们也渐渐明朗起来,开始动起念头,如何让老房子变废为宝。

  爱上火盆腌肉

  石鸣觉得,记忆中的那缕乡愁找回来了。已退休10年的她,住进岭源村前,一直生活在杭州近江小区。这位电力局退休的职工,一直怀揣着“乡村梦”。在她的青年记忆中,那一座座的茅草屋,便是属于自己的乡愁。

  绕过潺潺溪流,叩开灰旧泥房中间的斑驳木门,石鸣正在收拾屋子。走进这个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老房子,木头桌椅、取暖火盆、梁上的腌肉,显得别有风味;爬上古朴的木制楼梯,二楼除了两个房间外,还有个大露台,一眼就能看见村里的全貌。

  不到1万元,就能拥有这么好的生活环境,石鸣很满意。于是她花10万元,精心设计生活小乐趣:老两口喜好安静,便给后院取名“静园”,种上了十几盆兰花;空着的地方,见缝插针地种着各色蔬菜;后院围起一块地,养了七八只鸡。

  越住越有感情,石鸣又逐步细致装修,液晶电视、笔记本电脑、无线上网,老宅里配上时下必备的通讯设备;靠近山脚处,又专门请人搭建架空小木屋,用来休闲娱乐和招待亲朋好友;每个房间都有单独的浴室、热水器、电视机,温馨精致,风格如同台湾的民宿那般。

  久而久之,石鸣在这个山间小舍的投入越来越多,费用一下子超过了50万元。“50万?”还以为自己没听清,我们又追问了一遍。“这里什么都好,住下来,就真的不想走了,养老就在这里了。”

  但要说顾虑,石鸣也不是没有。她深知这种“私下买卖”其实无法可依——尽管有契约保证,但一旦产生纠纷,合理权益诉求可能成为“不必要的麻烦”。然而,村民们的善良和热情,一下子融化了老两口的忧虑。村民们一口一个“石老师”,一直把石鸣当老熟人般对待。老两口也完全融入了山村的简单生活。

  如今,住在风景如画的山脚下,石鸣早已习惯了这里的四季交替。清理鸡窝、喂喂鸡鸭、给菜地施肥……从早上起来,一直要忙到傍晚休息,路过的村民们反倒笑她:“你比我们本村人还勤快。”

  共享乡村生活

  住下来、不想走的远不止石鸣一家,第二户城里人来了、第三户……如今,岭源村住了6户远道而来的“城里客”。这让村民们恍然大悟——原来,村里闲置的农居房可以成为大家增值的资源。

  看到发展机遇和潜在问题的合村乡决定,细化农居房的流转规则,让这个“空心村”变得“实心”起来。“我们要打造城里人的第二居所,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空心村的二次创业。”合村乡党委书记周萍英说。

  岭源村看到了复苏希望。今年2月,合村乡专门成立了民宿经济推进工作领导小组,把这个事情拿到“台面”上理一理——在村里做个交易平台,把村民闲置的房子回购过来,然后通过这个平台,承租给城里人。

  这么一来,石鸣“买”的房子,在价格未动的情况下,变成了向村里几十年的“长租”。这个消息,让她更加安心地居住在村里。

  两年前,从岭源村走出去的程永樟一家决定要住回老家。老程是省儿童保健院的退休医生,也有着浓浓的乡村情结。和石鸣家的装修风格不同,老程的房子如同山间的小洋楼,室内的装修风格都带着点“欧式”味道,室外配了亭子、池塘,格外惬意。

  “太稀奇了!”村民们连连惊叹,谁都没有想到,闭塞的山村可有这样的搭配——开阔的眼界、前卫的设计、体面的装修,气派的真皮沙发椅和村里的泥墙砖房,来了一次奇妙的化学反应。更重要的是,这些城里人口中的“文化”、“创意”,竟然和田间地头如此“无缝对接”上了。

  惊喜不断,村民们又发现散居在岭源村的城里人,更愿意与他们“交朋友”。今年过年这几天,村民们和“城里客”交换了年货,大家一起过着其乐融融的乡间生活。不久前,从事医务工作的程永樟和单平囡,还带来十几名同行,免费给村民们看病会诊。

  “我们这里去杭州看病不方便,现在我们和城里的医生成了邻居,在家门口就能看病。”曾经濒临消亡的岭源村里,城与乡的距离正在拉近。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 00017 岭源村的山居转换 2014-04-15 浙江日报2014-04-1500024;3430964 2 2014年04月1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