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美丽乡村·望乡

乡村匠人

  江山 谢义虎

  小时候,乡村的匠人很多,他们靠一代代传下来的传统手工艺挣钱养家糊口,如一年四季在家里做活的铁匠、篾匠、木匠、泥匠、漆匠等,走村串户上门服务的剃头匠、箍桶匠、补锅匠……在那时,每个村里都有从事这些手艺活的匠人。这些乡村匠人不论走到哪一家,都十分受主人家的尊敬。因此,乡村的老人就常常用这样一句话教育小孩子:“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

  在我的家乡——江山廿七都山里乡村,最常见的就是剃头匠,剃头匠出门时,常常拎着个小小的剃头箱,一般还要备好草帽和雨伞,以遮挡不期而遇的太阳和雨水。农村人剃头简单,屋堂中、院子里,长凳上一坐,围布一扎,一边理发,一边拉着家常。每到这个时候,是村民难得的放松时刻,眯缝着眼,任由剃头匠梳、剪、洗、刮。如果到了吃饭时间,好客的山里人也一定会请剃头匠吃饭,而这时,剃头匠一般是不客套的,关系十分融洽。

  乡村匠人传授手艺一般传授给自己的子女,除非匠人的儿女有了更好的出路而不愿学父辈的手艺,乡村匠人才把手艺传授给外姓徒弟。那时,少女找对象,都要选有手艺的年轻人。

  我7岁那年,叔叔拜了隔壁的老篾匠柴胡为师。柴胡的老婆死得早,没有给他留下一男半女,在爷爷的恳求下,柴胡收了叔叔这个他一生中唯一的徒弟。拜师那天,家里准备荤素配搭十几碗菜一桌的宴席,请柴胡吃饭,还请来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辈作陪。吃完饭后,叔叔按拜师礼节给师傅磕头作揖敬茶,送上一套衣料。

  我常常在放学后到隔壁看叔叔学做篾。只见柴胡抽出一根毛竹,操起厚脊薄刃的篾刀,用刀身在毛竹的底部比划一下就挥刀劈下,一截粗大的毛竹便在脆响中一分为二。柴胡拿起一柄长长的凿子,几下就将那些毛竹中的痂节清除掉了。随着篾刀的上下翻飞,圆圆的毛竹变成了一条条长长的竹片,有的竹皮被削成薄薄的篾丝。柴胡一边做活,一边给叔叔讲解篾活中的锯、切、剖、削的基本要领。准备好材料后,师徒俩开始忙活起来,编篾蓆、做鸡笼、搭畚箕……

  如今,行走在乡村,很难听到剖毛竹、打铁之类的声音了,乡村匠人走村串户的身影也很难看到了,但这些手艺活依然在有些乡村传承下来,就像乡村河流里的水一样四季流淌,浸染着乡村平静的生活。我每次想起这些乡村匠人,就像阅读一篇篇带着泥土气息的乡野散文,平凡中蕴含着淳朴的乡情。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望乡 00019 乡村匠人 2014-04-15 3415895 2 2014年04月1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