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甘守山乡写春秋

——记文成县峃口镇农科员叶星东

  本报记者 廖小清

  县委报道组 钟建芬

  【党员名片】叶星东,1954年6月出生,文成县峃口镇农科员。

  眼下已进入春耕时节。作为峃口镇农科员、公阳社区驻村干部,叶星东分外忙碌。社区有480亩水稻列入县粮食生产功能区,县里统一采购的化肥运到后,他把化肥挨户送到村民家门口。遇到老人,他就手提肩扛,把化肥搬进老人家里。

  叶星东虽然再过两个月就60岁了,但是还能轻松背起每袋40公斤的化肥。“我是农民的儿子,其他没什么,力气还是有的,一次挑两袋也问题不大。” 叶星东笑着说。

  在文成的山区乡镇,叶星东已经工作了34年。1981年参加工作以来,他一直默默无闻坚守在乡镇,担任过原公阳乡政府的农科员和驻村干部。3年前,这里撤乡并镇之后,他自愿留在峃口镇最偏远的公阳社区工作,足迹遍布公阳的46个自然村。

  在他的驻村生涯中,有27年待在上岳头村。由于这里是海拔较高、交通不便的山区,大多数农民除了种粮外,没有其他经济收入。他来到这里,就思考着如何帮助村民致富。在他的带动下,村民们搞起杂交水稻制种,并被定为文成县级杂交制种基地。

  后来,农村的稻谷种改为种子公司统一购买和配送,叶星东又动起种植黑木耳的脑筋。“我是农科员,有责任和义务给农民出点子,帮他们增加收入。”叶星东了解到福建省三明市一些农村种植黑木耳,对村民增收效果不错,便立即和村干部去实地考察,并聘请当地师傅来村里手把手教大家如何种植。很快,几个村干部带头种植,从最初小规模试验到后来大范围铺开,建起了公阳的第一个大棚基地。现在,公阳社区黑木耳种植基地已有45亩,产品销往杭州、宁波和上海等地。这不仅让村民的钱包更鼓了,还解决了不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

  在当地干部群众眼中,叶星东不仅仅是农科员。同事陈永广说,叶星东在做好农科员的同时,还兼职民政工作。他对自己负责范围的200多户低保户、重度残疾人等困难家庭,一一认真核查,清理建档,按时发放救助资金。19年来,他经手发放的300多万元救助金,没出现过差错。

  这些年来,组织部门多次打算调他到其他乡镇或县城工作,但都被他婉拒:“我是大山的儿子,村民还没富起来,我不能走。”就这样,他一直坚守在山村。

  34年与群众打交道,他与群众结下深厚情谊,正如他出于工作心得创作的一首《办事歌》:今天的事今天办,困难的事想法办;复杂的事梳理办,琐碎的事抽空办;限时的事计算办,所有的事认真办……

  【党员心愿】如果再给我一次选择的机会,我还会选择农村,因为农民真的很需要农业科技员。只要在岗一天,就要努力让村民富起来。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2 甘守山乡写春秋 2014-04-11 3429518 2 2014年04月1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