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人文

杭外机器人 勇闯世界杯

  本报杭州4月10日讯

  记者 石天星 通讯员 雷琳

  刚刚回到杭州英特外国语学校的朱成敏老师,顾不上休息就开始整理那三天里参赛的经验——4月5日至7日,机器人青少年世界杯(Robot world cup Junior)中国赛区选拔赛在澳门举行,英特外国语学校的6名初一男生初次参赛,获得了太空机器人表演赛季军。

  在我省所有参赛队伍中,取得最好成绩的是杭州外国语学校,杭外派出了12人组成的机器人搜救团队,拿到机器人搜救a项目的一等奖。

  参赛前,英特外国语学校的6名小男生只训练了两个月,朱成敏与他们接触并不多。带队到澳门,他先和他们玩了一盘“三国杀”。“玩‘三国杀’最能看出他们的性格。”朱成敏说,有的学生会把他的意见听进去,想想之后尝试着运用,有的学生则只按自己的来,把他的话当耳旁风。他认为第一种学生比较靠谱。

  6个男生分成了两组,第一组4人,第二组2人,得奖的是第一组,第二组的男生难受得哭起来了。“这次,你们经验很欠缺,完全靠场上应变。”朱成敏拍拍小男生的肩膀说:“成功可以教会你一些东西,失败可以教会你所有东西。”

  比赛完之后,朱成敏开始带着学生们“复盘”,所谓“复盘”,就是老师依照考题来重新做一遍,学生观摩。“拿机器人爬坡来说,必须考虑到哪几点?机器人重心的位置、摩擦力多大、最短的路径怎样计算。”朱成敏不失时机地启发道,参加机器人大赛,锻炼的是科学、技术、物理、数学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这时候,同学们都听得格外认真,好像一夜间长大了不少。

  “我们都是在‘做中学’,自己动手搭建机器人,给机器人编写程序,机器人完不成规定的动作,我们就自己去查书,找原因,找方法。”杭外高一女生杨星仪说,她从小学四五年级就开始接触机器人了,但还是在准备参赛的这段时间里感觉进步最快,“一般自学一个模块的内容,就能解决好几个对应的问题。”

  黄一宁是队里年纪最小的队员,这次他父亲也陪他一起去参加了比赛。“比赛完之后,我原以为只能得个二等奖了,爸爸安慰我说没关系,结果得了一等奖,我们都高兴得跳起来了。”黄一宁愉快地回忆着。

  是啊,这场比赛本来就无关功利,你可以把它看做一场游戏,重要的是在过程中锻炼了能力。“这次比赛没有考机械臂,而比赛前我们花费了大量时间训练机械臂,这次比赛都没用到,它就是想考我们临场的发挥,是不是思维严谨,不容易出错。” 高一的宋海超通过这次比赛还总结出了很多做事的道理,他说,队员们想法不一致经常发生争执,不知不觉耗费了时间,一些程序因时间不够来不及编写。“我们懂得了必须相互谦让,做事情不能太急,如果想好了再做应该效率更高。”


浙江日报 人文 00013 杭外机器人 勇闯世界杯 2014-04-11 3431653 2 2014年04月1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