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要闻

违建遍地开花,废水直排入湖,记者直击嘉兴织造大村转型路——

别了,机杼声声

  记者 郑旭萍

  区委报道组 吴怡之 沈鑫

  嘉兴王江泾镇长虹村村民,对喷水织机又爱又恨。喷水织机让他们有了盖房钱,但也毁了宁静秀美的村庄。如今,整个村子都要告别相伴十几年的织机,开始新生活。根据“三改一拆”的统一规划,靠近集镇的长虹村将整体搬迁,不久后,村民们都将住进楼房。这也意味着,曾经的织造大村将成为历史。

  位于浙江、江苏两省交界处的王江泾是中国织造名镇,而长虹则是镇上的织造大村。2000年,在纺织行业提档升级背景下,嘉兴秀洲区鼓励引进喷水织机。

  长虹村村委会主任曹有法介绍,如今村里共有700多户,2800多人,大部分都从事喷水织机行业。

  随着喷水织机的大量引进,村民的日子好过了,但是村庄却面目全非——违建的简易厂房遍地开花,有的侵占农田,有的挤压村道。未经处理的织机废水直排入湖,池水变成了散发着臭味的“牛奶池”。

  秀洲区“三改一拆”办常务副主任沈中华说:“因为经济利益,很多织机户不愿意拆房,他们有的出租房子,有的自己做来料加工。”

  不久前,秀洲区出台《秀洲区喷水织机行业管理办法(试行)》和《秀洲区喷水织机污染专项治理行动工作方案》,对喷水织机污染进入实质整治阶段。王江泾镇分管副镇长闾斌说,全镇共有喷水织机企业(散户)2349家,喷水织机51200台,今年的目标是至少淘汰2000台不具备纳入污水管网条件的喷水织机。

  据了解,王江泾镇至少200多户原本从事喷水织机行业的散户要自谋生路。

  这几天,记者走进长虹村,村里很安静,听不到轰隆隆的织机声,但随处可见和住房相连的简易厂房,还有放置在屋顶存水用的大水缸,显示着过往织造大村的印记。在近几年的整治中,村民们已陆续停了织机。有人进了当地的大型织造企业或市场,有人则外出打工。

  叶荣华家的喷水织机也在淘汰的范围内。在长虹村,他是为数不多还在开工的散户之一。租来的简易平房红砖裸露,叶荣华一家人吃住都在里面,7台喷水织机开足马力,在屋里说话根本听不见。

  干这个活很辛苦,为了多赚钱,喷水织机是24小时不停的,需要时刻有人盯着织机,发现故障就马上排除。村里雇人的不多,几乎都是全家人轮流三班倒。

  45岁的叶荣华胡子拉碴,眼睛凹陷。记者问他,村里都没人开织机了,他怎么还不停。叶荣华搓搓粗糙的手,一脸无奈:“要是有别的生计,我老早也不干了。”

  叶荣华夫妻俩开织机,一个月能赚6000多元。现在开织机利润越来越薄,他也想转行,但是如果他一个人去厂里干活,只能赚3000元。叶荣华也知道这不是长久之计,但是停了赖以为生的织机后去干什么,他一脸迷茫。

  织或不织,是长虹村民的两种选择。

  在织机声中,68岁的朱土根过了13年。在他家屋前屋后,建了两个几百平方米的简易厂房,里面放着18台织机。这些曾经昼夜不停的织机如今布满了油污和灰尘,只能当废铁卖掉,当初购进一台机器的成本要2万至5万元,现在只能卖3000元。

  朱土根看着这些“老伙伴”说:“我年纪大了,也干不动了,处理完这些织机,这里的房子都要拆掉了。”

  好在朱土根的儿子有办法,在污水处理站旁租了新的厂房,又买了25台先进的织机,还是干老本行,但把污水排入处理站的管网,不会污染环境。

  50岁的杨金法则彻底告别了喷水织机。他说:“织机确实污染环境,而且年纪大了,眼睛花了,也干不了。”关掉24小时不敢停的织机后,听不到织机声,最初的日子他好几晚都睡不着。

  现在,杨金法帮人照料鱼塘,杀鱼、卖鱼,下半年做青鱼干。他说:“都是辛苦活,只是以前自己干自在一点,现在就是帮人打工。”让杨金法欣慰的是,儿子有出息,大学毕业后当了村官。对杨家来说,围着喷水织机转的日子已是过去时。


浙江日报 要闻 00014 别了,机杼声声 2014-04-10 3428182 2 2014年04月1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