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美丽乡村·走读

文章导航

草长莺飞三月三

  农历三月三,上巳节,是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共同节日,在广阔的中国,三月三后,万物复苏,草长莺飞,人们踏青于野,别有一番生活情致。杜甫《丽人行》云:“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此情此景,至今令人向往。

  三月三,和水有关。早在周朝,在春阳初上,寒气未尽、乍暖还寒之时,人们到洛水边举行“祓禊”活动,以防治疾病,祈望健康;

  三月三,和米有关。自唐朝起,在这天,畲族家家户户都吃传统的乌米饭,村前村后都飘荡着清香,阖家共餐,办歌会通宵达旦;

  三月三,和情有关。远古时期流传下“轩辕黄帝诞辰”、“天妃和观音”等故事,让三月三有了别样的温情,人们悼念祖先、庆贺新生、赞美生活和歌颂英雄、歌颂爱情。

  所以,三月三,是一个和生活有关的节日,它寄寓了美好的愿望,抒发着快乐的心情,承载了生活的诗意,表达着对生命的享受和热爱,这些都跨越时间、地域和语言。

  我们记录下浙江大地上的三月三片段,一起拥抱春天,拥抱一个个闪亮的日子。

诸暨:把酒约春天

  本报记者 包璇漪

  三月三日天气新。这一天,我们来赴一场春天的约会。

  春天在田野山林点染出嫩绿金黄,空气里满是湿润与清新。沿着金沙溪,渐渐靠近地处桐庐、诸暨、浦江三县交界的马剑镇。金沙村里,农历三月三日要举行隆重的民俗活动,过小年。

  中午11点,金沙村里热闹非凡。通村公路上,远远地两边就整整齐齐停满了车辆。村口更热闹,篮球场上都停满了车子。看那些车牌,村人够有面子,苏州的杭州的绍兴的,亲朋好友们不顾山高路远,也要奔来赴这一场约会。

  “来来来,今天中饭、晚饭我家来吃!”在马剑过小年有个“讲究”,哪户人家宾朋越多,哪家就越有体面、越是脸上有光。因此,金沙村几乎家家户户这一天都要备上两三桌菜肴,多的人家十几桌也不稀奇。

  客人们来了,先不着急进屋上座,先在村口的小型集市上转转。那用新鲜竹子做好的蒸屉,用木头做好的饭桶,让城里人新鲜又喜欢。还有五毒浸的酒,山上挖的山货,再加上家庭作坊里出品的尼龙丝袜,五花八门,拼凑出诸暨农家生活的一个侧面。

  谁家的客人最多,来年这家就会行大运。客人们远道来了,金沙村人就拿出最好的东西款待。

  进得门来先捧上一杯马剑茶。马剑茶产于马剑龙门山脉主峰三界尖,云遮雾绕,雨量充沛。只采一芽一叶初展时的芽,明前的茶叶,有一股子特别的鲜香甘美。

  院子里,高高的蒸笼上热气蒸腾。那里面是热气腾腾的马剑馒头。馒头用酒酿来发酵的,特别松软。马剑馒头的滋味,要有油亮诱人的一大盘红烧肉来相佐。豪放的村人,直接把大蒸笼掀开盖子,一整屉就端到了桌上。客人们争先恐后捏起热腾腾的馒头,掰开来,再把大块红烧肉填入,大大地咬一口,农家菜的实在与鲜香就撞进心坎里来了。

  自己种的南瓜,加进方糕里,不但美味,还保健。金沙溪里的小石斑鱼,炸成鱼干。“水质不好,这鱼是没有的,所以放心吃。”稍大一点的小石斑,每天溪里只有那么一点产量,所以客人多的农家,早好几天就开始囤货。新鲜的豌豆,包在豆荚里就清炒了上桌;刚从竹林里挖来的鲜笋,配上一点点咸肉,能鲜得你眉毛直跳。一桌子琳琅满目,一桌子殷勤心意,一桌子的富庶与美满。推杯换盏间,叙的是情意,“小年”的热闹比大年更多了一份春意。

  酒足饭饱,借几把锄头,再把客人带到自家竹林里,去挖笋!城里人,没有不爱这个的。

  山路上的笋,是可以挖的,但是路边别人家的竹林可碰不得。带我们上山找笋的周红标师傅说,这是“村规民约”,路边的笋大家都能挖,也是为了护路。一定要记住喔,远远的,看山的人也在“监督”我们呢。到了自家的竹林里,就看亲友们的本事了。有诀窍的,你瞧那还没露头的嫩笋,仔细一看,旁边的泥土有一道裂缝,这样用锄头掏摸下去,准有收获。竹笋怎样才最嫩呢?“你看最上头那一点绒毛,要是嫩黄嫩黄的,一定是一头好笋!”

  “过小年”从内容到形式,马剑各村基本一致,但日期却有区别。金沙村是三月初三,华湖口村是六月初一,龙门脚村是六月初三,相公殿村是六月初六,而仁头、方口、近家山、狮坑一带是公历7月1日,六蓬、白仓、许佳山等村是公历10月1日。诸暨人说,各村把过小年的日期错开,就是为了让亲朋之间都有互相走动拜访的机会。一整年都在过年,诸暨人的富庶与悠闲,可见一斑。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城里人只要来过一次,就忘不了马剑的家宴了。来来来,顺便把明年春天的约会也订下吧。

景宁:稻米在歌唱

  见习记者 滕昶

  县委报道组 叶尚蓉

  即使是过年,林峰家的厨房也没有这么闹忙过——10多位乡里乡亲在厨房和客厅间进进出出。淘米、生火、染乌米,大家各司其责,虽然人多,却也井井有条。这一天是农历三月初三,也是畲族人的传统节日“三月三”。林峰带着村民们一道,在自己家里做乌米饭。这一天,景宁的畲族人要吃乌米饭,唱畲歌。在外的子女,亲朋好友,也会特意赶到家里来一起过“三月三”。

  今年,又正好碰上景宁畲族自治县建县三十周年。“来了全国各地的好多客人。”林峰说。为此,他们特意多做了不少乌米饭,准备拿到县城里去迎接客人。事实上,就在节前一天,景宁的不少村子,都还是空荡荡的。人们都在山上采茶、种树,但畲族人还是要忙里抽闲的过节,他们更看重的是诚心为今后的一年祈愿。

  畲族人认为,“三月三”是谷米的生日。这一天,做乌饭,就好像是给白花花的谷米,穿上了一件油亮油亮的花衣服。畲族人在春天给谷米穿上“新衣服”,就是希望这一年,可以有个好收成,生活像歌里唱得那么美。

  说到白米饭,林峰感叹起来:“小时候过‘三月三’,比现在还高兴。那时候,米饭可不是经常吃得到的,更别说糯米了!”在林峰小时候,畲族人因为没有足够的米饭,常常吃“番薯丝饭”。就是把番薯切成丝后,和米搅在一起煮。只有到了“三月三”,大人才会做上一顿足量的“乌米饭”。

  在畲族,吃乌饭的的来历,也有很多说法。其中一个流传较广的故事,是这样的:唐代畲族英雄雷万兴率起义军抗击官军,却被围困在山里。被切断粮草的雷万兴,带着士兵上山采集乌稔果充饥,度过了难关,并最终取得了反围剿的胜利。回到军营后正是三月初三,雷万兴想念乌稔果,吩咐士兵上山采撷。但是当时乌稔果尚未开花,更不会有果子。于是就有人出主意将乌稔叶和糯米一起煮着吃。结果,糯米被染成了乌黑色,更带有乌稔果的芳香。雷万兴大喜,边下令大量制作乌饭,以纪念抗敌胜利。从此,这一习俗便被保留了下来。

  如今,吃饭已经不是什么难的的事情,但是吃一顿自己种的糯米饭,却又变得困难起来。景宁的惠明茶闻名全国,村民们家里有点地,都种上了茶叶。但是在旱塔村,几乎家家都为种糯米,留下了一小块地。“平时也不吃糯米,种着就是为‘三月三’。”林峰说,这一天必须吃自己家种的“乌米饭”,必须给自己家的谷米穿新衣。

  “三月三”这天,旱塔村的男人,都穿着改良版的畲族服饰。这种衣服更像是一件对襟衫,但是在领口和袖口,都有畲族特有的花边彩带。编织彩带,是畲族女人的绝活。彩带最早被用来绑围裙,也是畲族男女互赠的定情信物。虽说畲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是在畲族的彩带上,却编有类似文字的符号。这种“祈福符号”,历经数千年被保留至今。不过,随着汉字在畲族的普及,畲族彩带上的符号中,逐渐有了汉字的身影。“田”、“丰”、“谷”、“甲”,景宁畲族人把自己对富足生活的美好祝愿,编进了彩带中。景宁的民族服饰上,随处可见这些手工编织的彩带。“三月三”穿上鲜亮的民族服饰,就是穿上了亲手编织的“美好祝愿”。

建德:古村春之始

  市委报道组 陈迁

  在建德新叶村民的眼中,“三月三”大于年。叶氏族谱有诗云:“一年花市九分九,千古兰亭三月三”。从1357年至今,每逢农历三月初三,叶氏族人都会将祭祀、祈福、民间工艺结合起来,组成颇具特色的庙会,作为向春天的致敬。

  在平常的日子里,新叶古朴宁静,这座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已经历了800多年漫长岁月,聚集着3000余人口的庞大氏族聚居村落似乎静静诉说着历史的厚重。可就在“三月三”,这里鸣锣起号、鼓乐喧天,在祭祀和盛大的迎神仪式中,强烈表达着村人对于文化的敬重,表达着子孙后代能够人才辈出的希望。

  三月初二的这一天,我来到新叶村。荣寿堂内,迎神的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宰好的全猪、全羊都上了架,口中含着红橙,头上插着状元花,背上披着红绫布;28张祭桌自上至下一字排开,桌子上供有金、银、铜、锡、玉等各色祭器,奉上用五谷杂粮及糕点瓜果做成的祭品,还有千姿百态的盆景、根雕及花草等,式样繁多、琳琅满目。

  初三一早,晨光微露,荣寿堂外三声火铳响,大锣开道。全村男女老少都争相焚香叩拜,以祈求家道平安、人寿年丰。

  虽然不是本村人,我却在这里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热情。这一天,新叶村家家户户宾客盈门,不论相识与否,一旦登门拜访都会受到款待,这尚友好客礼仪之风,世代相承。

  待到傍晚天色渐暗,村里搭起了竹棚子,曲目丰富的社戏也轮番登台上演,一直到深夜。这时祭祀活动已经落幕,但对于村民们来说,“三月三”才刚刚开始——村里筹办的物资交流会还将在接下来的几天吸引附近方圆百里之内近万名农民前来赶集和交易,大伙儿都在为即将到来的农忙时节做好准备。

  在“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首批传统村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十多项重量级头衔下,新叶展现给我的是大家族的热闹、温情和对生活的热爱,在商业文明的滚滚洪流中,多么难得。

象山:欢乐踏沙滩

  记者 吴晓鹏

  县委报道组 陈光曙 俞莉

  “三月三,踏沙滩”,本是沿海渔民祈求新年丰收的节庆,因为农历三月初三前后,地温、水温开始升高,各种海螺就会争相爬上滩头,这一爬正合了渔家、农家之意,人们便会在这个季节相继去沙滩拾撮,也就有了“三月三,踏沙滩”的壮观场景。

  在象山石浦镇,这一民俗节庆活动年年都会吸引从各地赶来的渔民和数以万计的中外游客,今年当然也不例外。据当地旅行社的消息,节庆活动的线路预订早在一个月前就已爆满。百余辆来自上海、杭州等地旅游大巴带来了6000余名游客,加上自驾旅游的,至少有万人。

  当我们走进位于象山石浦的中国渔村时,只见长达数千米的皇城沙滩上游人如织,犹如一个欢乐的海洋。来自四邻八乡的农民、渔夫,向游客们尽情地展示着各自的才艺:渔家小伙或用高跷、鼓声,或以传统的抬阁、马灯祈求丰年;渔家女或打扮成辣螺姑娘,向游客抛出“招亲”绣球,或用深情的歌声表达她们对大海的爱恋。

  最让游客心醉的,还是那一场场体验式的渔俗技艺竞赛活动:在渔家女织网比赛中,一位位心灵手巧的渔姑渔嫂,一边在沙滩比赛织网,一边向游客传授织网技艺;抛缆绳比赛和滚冰桶等比赛,不仅让游客体验了渔民的日常劳作环节,而且缆绳抛得最远或冰桶滚得最快的游客,还可以获得一件精美的特色奖品……几位参加了有奖拾螺的上海游客,人手一袋海螺开心地呼叫:“这一趟真没白来,阿拉要把亲手拾来的海螺带回家享用!”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走读 00019 草长莺飞三月三 2014-04-08 3423436 2 2014年04月0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