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美丽乡村·望乡

文章导航

东阳横锦水库船票50年未涨——

“五毛”,时间的摆渡

  啥啥都涨的时代,东阳横锦水库的渡口船票50年未涨。五毛钱一张的船票,是人们对牺牲家园建造水库的库区人几十年不变的感恩之心。春暖花开之际,我们也走近了它。

  风和日丽。田野里,青草味渐浓。我们慕名寻访东阳横锦水库渡口,也是人们口中说起的“五毛”渡口。

  横锦水库位于东阳市东阳江镇横锦村。始建于1958年,基本建成于1964年。

  东阳市东阳江镇,以江名为镇名,是东阳著名的“三源”之地——钱塘江的源头、东阳建筑的发源地、东阳乡镇企业的发源地。

  车子沿着一条干涸的渠道,爬上一个陡坡,横锦水库便到了。大坝前端,一座巍峨的中国楼阁式古建筑,高高耸立,让人心生仰慕。

  紧接着,视线被粘滞在一汪碧水里。

  下午1时,船要开了。

  坐船老规矩

  我们到时,已是12时半。我们与横锦渡口服务部经理金大明匆匆见了一面。

  58岁的老金,是去年从东阳交通局下派到渡口“掌事”的,为人精明爽气。听我们自我介绍后,先给我们讲了个“规矩”:库区人船票是五毛,但外人要一元。

  “他们认得明白?”我问。

  “当然!他们都干了30多年,看着库区的人出生、长大、老去,怎么会认不出?”老金答。

  没来得及考虑船工的眼力,金经理已把我们交待给船工施和平和售票员施金星。天气不错,候船室里的人早早地上船了。甲板上停着4辆电瓶车,还有两桶涂料及两袋化肥。

  船舱里坐着5个人。红色长板凳,左右各6排,或坐着或斜躺着的乘客,多是白发苍苍的老人。

  我坐在右边第一排。后边是尖山村出来买化肥的村民徐嫦仙。61岁的徐阿姨,眼角爬满了深深的皱纹,白发渐已满头。她给施金星一块钱,施金星找了她五毛。

  “坐船还是方便的,每天来回有八趟,五毛钱也很便宜。现在还有什么五毛钱的东西呀。”徐阿姨说,从大坝坐船到她家,也就20分钟。春耕已始,她早上从家里赶出来,到镇上买点尿素、复合肥。甲板上的两包肥料,就是她的。“种是种下去,但山上野猪太多了,收成不好。”徐阿姨抱怨道。

  船上其中一辆电瓶车的主人叫赵昔明,尚锦村人,他父亲是第一代老船工,他是这一带著名的兽医。

  早晨6时,水库边的村庄有猪生病,找他去医治。船要7时才开,他就骑着电瓶车沿着环湖公路出去了。可回来时,车子没电了,只得搭船返家。“现在坐船是车比人还贵,人只要五毛,电瓶车要收我2.5元。”赵昔明虽这么说,但语气里尽是愉快。

  13时22分,船停靠金宅码头。徐嫦仙的丈夫推着手推车,早已等待在岸上。旁边还站着一条小黄狗。

  “砰!”一声,船靠岸。徐嫦仙下船,小黄狗亲热地围着她转,亲吻她的裤腿。她丈夫在施金星的帮助下,把两袋化肥移上去。船退后,离岸。我挥手跟徐阿姨告别,小黄狗朝着船“汪”了几声。

  沧桑老渡口

  下午2时零5分,返程的船到白泉村。若错过这一班,就得等明天了。

  站在岸边,我们边跟收捡垃圾的村民聊着天,边看着船靠近。这时,我才得以窥视船的全名——“浙东渡0020”,核载50人。

  再次站在甲板上远望,天地分为四色,上层是碧蓝的天,次之是悬浮的白云,再者是远处浮游在水中的苍翠的山头,下面是碧绿的库水。

  返航时,我坐在船工施和平旁边,和他聊天。老施55岁了,也是白泉村人。他是今年新招的船工,上班才一个月。

  “开船钱太少了。”老施说,2000元工资,扣去养老金等费用,拿到手就1600元。他去年在安徽开沙船,一个月能赚八千一万的。今年会留在家里开船,实属无奈,妻子过年时骑电瓶车摔伤,过段时间要手术,他得留在家里照顾。

  新千年以来,老渡口招工一直很难。船靠岸时,金经理向我们介绍了情况。现在有10名船工,今年要退休3名,明后年要退休3名。若再不招人,三条航线,根本无法运营。虽然如今不是集市,只要开大坝到尚锦一条航线,但到春运时节,船运依然非常繁忙,毕竟渡口年运量有10.5万人次。

  金大明也设法招过人,但去年新招的7人,只留了4个。待遇低,是最大的困难。“但我们也只能如此。你看,5毛钱的船票,哪里还有钱赚呀?都是东阳市政府给我们贴钱的,每年都贴七八十万元。”金大明说,今年的补贴还没到位,“出口”都等着了——柴油25万、工资43万、维修费3.8万,而这些都是最保守的估计了。

  老渡口的沧桑,何止在钱上。金大明的经理室,房顶已有3条大的裂缝,两边墙壁上也有。前面一幢员工宿舍,低过马路七八十厘米,低矮潮湿。一到下雨,雨水倒灌,宿舍里就要抗洪了。

  当年为建造水库,造福下游,3个乡的人们牺牲了家园。这个水库现已是一级饮用水源,向东阳和义乌城区供给饮用水。当年,义乌投入2亿元到东阳横锦水库卖水,也成为一时佳话。

  饮水思源。50多年来,东阳市财政一直补贴渡口,船票5毛,是喝水人对库区人最大的感恩。但守船、守家的故事,仍由他们自己继续。去年新招的船工,也都是库区人,平均年龄43岁。他们出去参加培训了,我未能采访到。不知他们是否有“翠翠的爷爷”同样的念想:“人老了才当守船”。

  如此想来,与沈从文的《边城》相比,横锦水库渡口还缺个翠翠。

  邂逅老船工

  王家卫导演的《一代宗师》里,女主角宫若梅悠悠的一句:“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触动我的心弦,久久!

  古人又说,“十年修得同船渡。”极少坐船的我,这趟出行既巧遇第一代老船工的儿子赵昔明,又遇上了第二代老船工、已退休的何开明。

  何开明就一个人斜靠在最后一排。中等身材,不说话时,面容严肃而威严,手里提着一包药。话茬是我们跟着他上岸后,一路跟着到他家时,才打开的。

  老何65岁了,他的家乡,是库区里最漂亮的村庄——白泉村。30岁那年,横锦渡口招工,那时一旦被招工成,就是端“铁饭碗”了。月工资也有30元,比起在村里出工,一工四毛五相比,是个“肥差”。

  老何过五关斩六将,成了一名船工。辛苦的水上生活,从此开始。“我们以前是住在船上的。有人喊,我就得出船。”老何说,在环湖公路没有通的时候,库区35个自然村的万余人口,出行全部靠船。造新房,砖头水泥肯定是船运的;大人小孩生病,肯定是船送出来的;还有新人结婚,也是船送进去的。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当年与他一起招工进渡口的船工,先后一半多离开。但老何一直没放弃,“我大半辈子都在开船,只会开船。干其他的,也干不来”。直到4年前,老何退休,他的月工资仅520元。

  “你知道我现在退休工资有多少吗?你想都想不到,2200元!”老何哈哈大笑,他说可以安享晚年了。而他们白泉村进行旧村改造,由村里的能人帮忙,家家户户只需花少许的钱,就能住上白墙黛瓦的徽派民居,他家分到了5间房。

  只有157个人口的白泉村,依偎着横锦水库,宛如世外桃源。旧村改造后,白泉村来旅游的人也多了。老何又谋了一份新工作——村里的船工,月收入2000元,专门帮助村里接送游客。

  老何还在家里开了一个副食品店,由老伴打理。他自己有点高血脂,今天就是出去配药的。没想到,就与我们不期而遇了。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望乡 00020 “五毛”,时间的摆渡 2014-04-08 浙江日报2014-04-0800009;浙江日报2014-04-0800007 2 2014年04月0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