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人文·好学

自主招生,如何考量学生

  本报杭州4月1日讯

  记者 石天星

  通讯员 刘晓庆 李甫贵

  3月底,“三大联盟”笔试的成绩陆续出炉,自主招生面试的大幕随之开启。3月29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率先举行面试,次日上海交大面试,这个周末,浙江大学也将对省外学生进行面试,省内学生的面试则定在4月12日至13日。

  自主招生面试中,面试官如何考量学生?高中生在面试中有哪些感受?记者就此采访了浙江大学招生处处长吴敏及杭州外国语学校、绍兴柯桥中学的几位师生。

  面试题,找个话题

  浙江大学招生处处长吴敏也是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教授,有过多年自主招生面试经验,他介绍说,浙大自主招生是将6到7位学生分为一组进行面试,同时由 5到6位专家教授担任评委,教授们在每轮面试结束后先各自给学生打分,合计分数时,评委们给同一个学生打出的分数如果非常接近,说明对学生的评判标准是一致的。

  吴敏说,所谓“面试题”,本身并没有什么玄机,不过是给学生们一个话题,“高中生都很单纯,让他们就一个话题随便谈谈,我们就能了解他的想法,他是真心、是掩饰,还是故意表现?他的总体素质如何?个性是怎样的……”吴敏打了个比方,10个新生走进面试室,评委就能从他们现在的表现推断出他们四年之后的样子,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正确率。

  一个月前,有一位外地中学的老师带学生赴杭参加自主招生笔试,谈及如何防止自主招生中的暗箱操作时,他认为,应该通过科学合理地设计考题,尽可能将对思维、知识面的考察纳入笔试当中,而面试只能看到学生的模样和口头表达能力。

  面对“质疑”,吴敏说,能够考上浙大的学生,其实长得都挺平常,而表达能力不行的学生,评委也会有判断。“有的学生是‘书呆子’,但一看就是能踏实做学问的,我们当然要。反倒是那些花里胡哨,抢着表达自己的学生,我们会觉得不可取。但是,我们也很需要‘领军人物’,有的学生就是这样,能够很快成为所在群体的领导者。”

  面试官,看中通才

  绍兴柯桥中学的小文(化名)刚从北大面试归来,面试时的问题在她看来都挺常规,甚至有点“老”:“我想老师们是更想看我们是怎么思考的,比如思路、思维方式等,还有就是看我们是否懂礼节。”

  小文的班主任王秀红老师带过多年的高三文科班,她回顾历届自主招生面试后得出结论:那些平时思维活跃、不死读书的学生通过面试的几率更大。“面试之前,突击是没有用的,评委喜欢的是通才。”

  “我们确实更喜欢文理兼通的学生。作为一个人,他需要更全面的素养。”吴敏说,浙江大学对大一学生实行不分专业的通识教育,就是为了培育出更多兼通文理的好苗子。

  吴敏同时也表示,自主招生考试希望能挖掘出智商高的学生。一位中国美院的教授曾向吴敏吐露:高考分数高的学生一般悟性更好,就算现在绘画功力略欠,入校之后进步也会很快。“我很赞同他的观点,我们在自主招生时特别看重学生数学、物理的成绩,也是因为要学好这两个科目,对智力的要求更高。”

  但不容忽视的是,分数高也有可能是考生将全部时间投入了习题操练,其他方面的素养反倒平平,因此吴敏补充说:“我们希望通过自主招生的笔试、面试,让那些有特长、有潜能,综合素质高的学生脱颖而出,而不是那些纯粹靠分数上来的学生。”

  论后劲,素质第一

  吴敏介绍,每年考入浙大的学生来自全国1800余所中学,浙大连续5年来对他们入校一年后获得的各种奖项进行了统计,并比较他们本科毕业后的出国率、考研率和就业率,结果发现,那些来自“军事化管理”的高考牛校的学生表现反而不如一般学校,而来自全国16所具有保送资格的外国语学校的学生,整体水平是最高的,“杭州外国语学校的学生表现就非常好。”

  刚参加完清华大学自主招生面试的男生小理(化名)来自杭州外国语学校,他的自述正好印证了吴敏的话:“我们高一、高二实行的是素质教育,到高三了要准备高考才会感觉到一些压力。”小理说,杭外的教育理念是提升素质第一,让学生全面发展。

  小理对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区别有独到的界定,他说,实行素质教育的学校会让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有很多的交流互动,而实行应试教育的课堂则是老师向学生进行单向的灌输。

  小理参加清华大学面试时很放松,只当是去游玩一天,认识一下清华,平和的心态果然让他收获了美好的经历:“清华大学很大、很美,面试时,老师们都很温和,觉得我回答得比较有条理的时候,他们就会点头、微笑,给予肯定。”


浙江日报 人文·好学 00014 自主招生,如何考量学生 2014-04-02 3419754 2 2014年04月0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