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十年不懈筑平安

之江平

  “丧乱既平,既安且宁。”一部《诗经·小雅》,道出我们的先人对“平安”两字的珍重。

  千百年来,华夏儿女无不对太平盛世殷殷以盼,无不对乐业安居孜孜以求。

  回望中华民族走过的足迹,无论是战火纷飞的岁月,还是和平发展的时代,平安之梦,始终刻印在人们的内心深处;家国情怀,一直浮现于悠远的历史长河。

  2013新年伊始,“平安中国”,第一次在国家层面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做好新形势下政法工作重要指示中明确要求,顺应人民群众对公共安全、司法公正、权益保障的新期待,全力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过硬队伍建设。

  顺应13亿人民的企盼,作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选择,作为实现中国梦的首要保障,“平安中国”,正以浩荡之势席卷大江南北、走进千家万户、惠及每个公民。

  早在10年前,平安浙江建设的宏图便已展开。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十一届浙江省委率先作出这一重大决策部署,从此一以贯之奋力实践,力求民富与民安齐头并进,为建设平安中国提供了难得的先行样本、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

  在今天的浙江,平安,如此清晰可见;平安,如此真实可感。

  我们看到,平安的理念,如同和煦春风,吹遍大街小巷。2013年,浙江群众对平安浙江建设的知晓率已达82.9%。

  我们看到,家园的安宁,化作幸福指数,走进百姓心田。浙江,已经被公认为全国最安全、社会公平度指数最高的省区市之一。

  我们看到,和谐的环境,不断凝心聚力,成就欣欣向荣。浙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一直居各省区首位。

  十年探索不寻常。建设平安浙江,成为我省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平台和抓手,成为谱写“中国梦”浙江篇章的前提和保障。

  平安,是普通百姓亘古不变的期盼,也是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10年风雨兼程,足音铿锵,坚定不移。

  10年不懈努力,平安蓝图,一绘到底。

  翻开平安浙江建设大事记,浙江注重整体设计、深化平安创建的足迹跃然纸上——

  2006年4月,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建设“法治浙江”的决定》;

  2008年4月,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全面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决定》;

  2011年6月,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决定》;

  2012年12月,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中共浙江省委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扎实推进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现代化浙江建设的决定》,再次强调深入推进平安浙江建设;

  2013年11月,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中共浙江省委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的决定》,强调“完善建设法治浙江和平安浙江体制机制”;

  ……

  开展平安浙江建设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和党政领导干部一届接着一届抓、一任接着一任干,坚持“一把手抓、抓一把手”不动摇,持之以恒推进平安浙江建设,形成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良性互动的良好局面。

  富裕和安定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富民与安民是领导干部的政治责任。“一把手”的身体力行,就是无声的命令,就是最好的动员。在浙江大地,十年如一日的接访下访、逐级签订的信访责任状、定期进行的社会稳定分析、不断调整的平安考核机制,正不断把平安创建推向更高水平。

  如今,我们站在深化平安浙江建设的新起点上——

  10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必须进一步强化使命意识,以时不我待、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坚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要求,再树率先之志、再谋平安之策、再强和谐之基,以建设基础更牢、水平更高、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平安浙江,为平安中国建设作贡献。

  10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必须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立足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科学谋划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个阶段的平安建设,正确处理维稳和维权、活力和秩序的关系,切实担负起维护一方稳定、确保一方平安的重大政治责任。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10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必须进一步强化统揽意识,落实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的领导体制,继续坚持“一把手抓、抓一把手”,切实把各种资源和力量统筹起来,形成平安建设整体合力,使平安建设各项措施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平安,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也是改革发展的基本前提。

  没有平安,难有富足;没有平安,更难有发展。

  犹如高速奔驰的列车,安全是基础价值;快速转型发展的浙江,平安同样是首要诉求。

  10年前的浙江,面对人均GDP接近3000美元的这一“门槛”,在全国率先提出平安建设。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就明确指出,平安浙江中的“平安”,不仅是治安好、犯罪少的狭义“平安”,还是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方面宽领域、大范围、多层面的“平安”。

  一手拿“经济报表”,一手拿“平安报表”。正是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大平安建设的扩散效应使浙江走出“成长的烦恼”——

  平安,融入经济领域:谋划“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新路径,科学发展有了最坚实的基础。

  平安,融入政治领域:通过民主选举、民主恳谈、村务监督等创新实践,基层民主有了最有力的保障。

  平安,融入文化领域:注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发现最美浙江人,争做最美浙江人”等主题实践活动,在人民群众中激发出最强大的能量。

  平安,融入社会领域:拿出70%以上的省级新增财力用于改善民生,群众利益有了最坚实的依靠。

  平安,融入生态领域:围绕“美丽浙江”目标开展一系列环境整治行动,幸福家园有了最美好的期盼。

  10年后的浙江,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因为有深化平安建设的支撑,我们显得如此坚定而自信。

  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全省上下始终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稳定,做到“经济社会发展到哪个阶段,平安建设就提升到哪个水平;影响平安的问题出现在哪里,平安建设就延伸到哪里”,就能统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就能形成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各方面工作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平安,是治国者的宏大理想,也是老百姓的朴素追求。

  曾有人问意大利诗人但丁,一生中最渴望追求的是什么。他回答:“我追求人人所追求的——平安。”

  此心安处是吾乡。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浙江始终坚持、创新、发展“枫桥经验”,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群众,是平安浙江的最大受益者,也是平安浙江的广大建设者。平安建设,因此成为践行群众路线的应有之义。

  群众的期待,就是平安建设的工作重心。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带着问题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切实做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通过各项亲民活动的开展、各种工作作风的改进、各类惠民政策的出台,更好地带领人民群众创造幸福生活。

  群众的诉求,就是平安建设的努力方向。百姓痛恨什么犯罪,就严厉打击什么犯罪;百姓反映什么问题,就集中治理什么问题。99%的治安重点地区整治率、两万余支应急救援队伍、食品安全的“三网”建设……一张全覆盖、多层面的“平安网”正在铺就。

  群众的权益,就是平安建设的不懈追求。2007年底,初冬时节的舟山海岛因为一张“民生大网”而格外温暖:“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开创了基层党建和社会管理服务新模式。如今,这一做法已在浙江大地遍地开花,把贴心的服务送进每一家,把民生的关怀带给每一户。

  群众的参与,就是平安建设的不竭动力。无论是本地群众,还是外来务工者,都是平安建设的生力军。如今在浙江,两万多支、40多万人的专兼职或义务治安巡逻队与专业力量一起,守护着我们的共同家园,为平安浙江筑牢了根基,百姓住得安稳、行得安全、过得安宁。

  群众的意愿,就是平安建设的评价标准。平安不平安,百姓说了算。我省每年修订评审条件,严格考核奖惩,既在统计报表上体现平安,更在群众感受中体现平安,努力创造群众真实感受到的平安,真正认可、满意的平安。至今,有3个市、53个县(市、区)连续9年被评为平安市、县(市、区)。

  治天下者,以人为本。平安建设只有包含民生温度,才能迸发出无法估量的活力和能量。

  深化平安浙江建设,需要我们继续坚持把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作为最大优势,继续坚持以群众利益为重、以群众期盼为念,继续坚持从群众不满意的问题改起、从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确保平安建设的正确方向,不断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平安,是最基本的民生需求,也是政府必须提供和保障的最基本公共产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管理到治理,一字之变,折射内涵之变,体现的是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努力解决深层次问题。

  这,既是对平安浙江十年探索的精确总结,更对更高起点的平安建设指明了方向。

  抓治理,必须健全体系。平安建设是一个发展和动态的体系。从平安建设一开始,浙江就十分重视“打基础、管根本、治长远”的平安机制建设:出台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预防处置群体性事件若干规定、积极探索和总结推广乡镇(街道)社会服务管理中心等富有创造性的做法……潜移默化中,平安建设拥有了永续发展的特质。

  抓治理,必须依法而行。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法治浙江,正深入人心。浙江十分注重司法公正,努力让每一个行为都不超越法律的界限、每一个司法案件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平安建设的每一步推进,都需要用法治思维加以指导;平安建设的每一项成果,都需要用法治方式加以巩固。

  抓治理,必须重视源头。51年前,历史的目光聚焦在浙江诸暨的一个宁静小镇——枫桥。在这里,诞生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少捕人、治安好”的枫桥经验。如今,我省全面建立县、乡、村三级调解工作平台,推广建立7220余个行业性专业调解组织,近年来全省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都在97%以上。

  抓治理,必须多元互动。积“小安”为“大安”,发挥好社会治理的自我调节作用,主体多元是必由之路。和谐促进会、和事佬协会……我省各地注重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协同作用,采取政府搭台、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等方式,引导群众通过社会组织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使平安建设的理念与实践,渗透到浙江城乡的角角落落,渗透到生活在这方热土上的每个人心中。

  社会治理是一篇大文章,只要我们坚持“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坚持把改革创新贯穿于平安建设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这篇文章书写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平安是福,和谐是金。

  这是岁月的结晶,是生命的真谛,是人类最朴素、最看重的祝愿。

  新时代发出新召唤,新起点赋予新希望。

  今天,承载着最基本的民意期待和最现实的发展要求,党和国家把建设平安中国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中思考,放到实现两个百年宏伟目标的大局中谋划,令人振奋,给人信心。

  今天,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已然开启,需要我们破解众多躲不开、绕不过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只有努力改革创新,既维护好社会秩序,又激发社会活力,才能切实为全面深化改革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

  今天,顺应人民群众对社会平安的新期待,需要我们从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全面深化平安浙江建设,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走在前列,为加快建设“两富”现代化浙江提供更强有力的保障。

  我们深知,平安建设,绝非凭一日之功、一时之力可以实现,更不可能一劳永逸。

  我们深信,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深化平安浙江建设,必将谱写出更精彩、更令人期待的“中国梦”浙江篇章。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2 十年不懈筑平安 2014-04-01 浙江日报2014-04-0100011 2 2014年04月0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