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美丽乡村·蓝色家园

文章导航

岱山衢山镇,全国最大海上矿石中转基地在萌芽——

鼠浪湖岛,成名在望

  1390多个岛屿组成了舟山群岛。千岛之中,有的因毗邻渔场而人息繁衍,有的因自然灵秀而海内闻名。但绝大多数,只是那些默默无闻的小岛。岛上不曾有过传奇故事,千百年来,静观斗转星移,碧海潮生。

  若不是被列入“宁波——舟山港区衢山港区鼠浪湖矿石中转码头工程”项目,恐怕鼠浪湖岛也会和其他小岛一样,一直普通下去。它是个悬水小岛,陆域面积约2.8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6.03公里,从地图上看,形如一只黄鼠狼,西南面水岙水深浪小,平静似湖,因此得名,而未来,它将是全国最大的海上矿石中转基地。

  近日,与该项目配套的“宁波——舟山港蛇移门航道工程”正式开工建设,隆隆的机器声,打破了小岛的沉寂,迎来新的曙光。记者也有机会走进了鼠浪湖,探访了这个因海而生、因海而变的小岛,和与之相连结的岛民们的命运转变。

离岛望乡

  从舟山本岛坐快艇,往东北航行一个小时,便是岱山县的衢山岛了,也是衢山镇所在地。岛上有个鼠浪小区,偌大的小区,一眼望不到头,居民楼鳞次栉比,绿化带错落有致。

  小区很干净,四周看不到垃圾。路边停着不少各式轿车,很多认不出牌子。墙角下,老人们搬张椅子坐着,眼睛似睁似闭,沐浴着阳光。

  短短数年前,小区的1000多住户还都是鼠浪湖小岛上的渔民,海里讨生活,若不下海便没了生计。而现在,小区里连张渔网都难觅踪影。

  2006年,鼠浪湖岛启动整岛搬迁工程;截至2009年底,岛上居民尽数搬迁至此,从此离船登岸,过上了城镇生活。

  今年上小学六年级的小思俊,7岁时便被妈妈带到了衢山岛上,租了房子上小学。7岁离岛,这在鼠浪湖是传统,因为岛上并没有学校。

  那时,妈妈在衢山打工,逢寒暑假,思俊便被送回老家。虽然在衢山住的是出租房,但和老家的平房一比,出租房已经是挺惬意的生活。

  “老家房子太破了,连厕所都没有,每次放假我都很不想回去的。”思俊说这些时,微微皱起了眉头。话没说完,便被一旁的外婆周老太打断了,“没有老房子,你现在哪里能住上这样的房子!”

  虽喝止了外孙,周老太又怜爱地抚了抚思俊的头。这位年逾70的老太在鼠浪湖编了一辈子渔网,对渔村生活远远比小外孙来得适应。当初要搬迁时,老人虽不是极力反对,可也有些心不甘情不愿。

  周老太其实对衢山镇并不陌生。鼠浪湖岛上缺医少药,也没有商店。凡是看病或者买东西,都要上镇上来。

  尤其是冷空气来前,怕航路受阻小岛上断了吃用,村里人都要跑到衢山扛些东西回去。左臂搂着一袋,右肩背着一包,年轻时的周老太干起这活可不含糊,扛着大包小包也能“蹭蹭蹭”地健步如飞。只不过,她可从来没想过自己最后竟成了镇里人。

  “岛上日子虽然清苦,可几十年也就这么过来了。俗话说落叶归根,怎么老了老了却要离家?”故土难离,不少上了年纪的人当初都抱着这样的想法。

  “搬来衢山,可能房子大了些,可别说捕鱼,连个渔网都没得编了,没了收入,如何生活?”即便是壮年人,也有很多顾虑。

  “我心里老是想着,要回鼠浪湖看看。”周老太甫搬来时,嘴上经常这样念叨。

东海之珠

  鼠浪湖岛其实并不远,在衢山岛东,也就两公里的海路。中间有一段蛇移门航道,是水深在25米以上的天然深水航道,于近日正式开工建设。

  不论是已建设数年的鼠浪湖岛还是刚开工的蛇移门航道,之所以一朝成名,都是基于同样的原因。根据预测,2015年、2020年,在钢铁企业聚集的长三角地区,港口需承担的外贸进口铁矿石分别为2.3亿吨、2.5亿吨,而目前长三角外海地区已建和在建大型矿石泊位的接卸能力为9200万吨,外贸铁矿石接卸能力面临严重不足。

  正基于此,名不见经传的鼠浪湖走进了决策者的视野:背靠深水航道蛇移门,流速大,距上海港和宁波港航程适宜,交通便利,是天然的深水良港。当这些天时地利的因素集合在一起,鼠浪湖这个“黄金岛”想不发光也难。

  不少柴油小船来往于衢山岛和各小岛之间,做着摆渡生意。船老板说,在鼠浪湖的居民搬迁之前,鼠浪湖岛还是很繁忙的一站。岛民迁走后,一度冷清,不过这两年又开始忙了。

  何人渡海?旧人虽去,岛上却来了新人。

  李玉凤站在甲板上,虽然小船起伏得厉害,她脚上却稳稳生了根。两大包编织袋放在脚边,几截白菜叶从袋口露了出来。

  她是台州人,两年前和丈夫来到了已成为工地的鼠浪湖。丈夫开工程机,李玉凤便给一帮工人烧饭。虽然就生活在海岛,可工人们不会捕鱼,只有望洋兴叹。岛上更缺新鲜蔬菜,三天两头,李玉凤便要跑衢山岛,采购一切。

  2012年7月底,国家发改委正式核准鼠浪湖岛矿石中转码头项目,总投资约为49亿元,预计年通过能力5000万吨,将是未来国内最大的矿石中转码头。

  船靠在了鼠浪湖的西南岸。李玉凤拎起东西,几步便跃上了岸,身手之矫健,大概也比得上年轻时的周老太吧。

  若是周老太此时来,恐怕已不认识鼠浪湖了。站在岸边小山高的沙土堆上,往岛的腹地眺望,大约近千米远的尽头是海拔一百多米高的连绵山丘,几处山壁已被水泥磨平,只有山脚下依稀可以看见几片民房。

  而从岸边到山脚的这段纵深,则是一马平川,广阔无垠的黄土地,中间凸起几个小丘,是堆砌起来的沙石场,铲土机、黄沙车、采石机、翻斗车,各种机械来回运作着。

  作为码头的腹地堆场,若用足球场的数量来形容,几个?太少。几十个?不够,起码可以直接建起上百个足球场!

  如此宽阔的平地,并不是大自然的赐予。居民搬迁后,通过滩涂围垦和开山平整,3年下来,形成了这120万平方米的平整腹地,其中光围海造陆的面积就占了90万平方米。若现在再绘制鼠浪湖岛地图,恐怕原本苗条的黄鼠狼已经是大腹便便了。

  几年前,工人刚上岛时,村里到处是渔民遗弃物和无处觅食的野狗,工人们安置下来,或住在工棚,或住进了这些未拆的民房里,岛上又重新冒起炊烟。

  李玉凤一家便住在其中的一间房里,房里的一些简陋家具,都是自己运过来的,院外还养了好几只大白鹅,刨了一块地,种了几颗小白菜。

  鼠浪湖人的生活故事似乎在这些异乡人身上延续下来。今后的鼠浪湖会是什么样子?李玉凤说不上来,“不过肯定是很气派,很高端的。”她笑着说。

因海而变

  在开山辟地改造鼠浪湖的人中,也不乏土生土长的“原住民”。30岁出头的鼠浪湖人吴淑军当过18年的渔民,却一度负下20万元债和一身疾病。

  本以为此生要漂泊海上讨生活,吴淑军的日子却因为鼠浪湖搬迁而柳暗花明。2009年,根据拆迁补偿标准,全家5口人得到了鼠浪小区2套100平方米、1套60平方米的房子和各项补偿费用近10万元。

  短短一年后,2010年末,已经还清债务的吴淑军开着一辆25吨的土石方车回到了鼠浪湖,和他一起回来的还有鼠浪湖人组成的土石方车队,阔别一年的家乡成了他们致富增收的淘金场。

  “一年赚了10多万,比捕鱼不知强了多少。”有了闲钱的吴淑军如今又租了排店面房,楼下卖海产,楼上开起棋牌房。原本在衢山租房陪女儿读书的妻子,如今每天自在地开车接送女儿。“这日子好像做梦一样。”吴淑军说。

  似梦,然非梦。在衢山鼠浪小区700多平方米的活动中心里,阅览室、棋牌室、健身房应有尽有,十几位大伯悠闲地打打乒乓,聊着天。“好球!”66岁的刘金水一个扣杀,结束了这局乒乓球赛。

  刘金水世居鼠浪湖,祖上都是渔民。终日面朝大海,看潮涌日落,在旁人眼里或许是安闲舒适的生活,可现实情况却像岛上渔民们的口头语:“儿女孝顺的,安度晚年。儿女不管的,听命等死。”

  捕鱼为了攒钱,攒钱为了养老,原是岛民们逃不过的循环。到了刘金水这一辈,拆迁后,家里共拿了三套房,老两口每月都有社区发的养老费,加上子女每年数千元的孝敬,这吃用自然不再愁,闲暇生活也丰富了起来。

  “你看我这乒乓球技术不错吧,是搬来衢山以后才学的。要是在岛上,我们这个年纪的不下海了,就编编渔网补贴生计,哪有空玩这闲活儿。”

  打完球,老刘踱着步回到家,老伴已做好了晚饭,青蟹、青砖鱼、时令菜蔬,菜样不多却很丰盛。一杯黄酒落肚,老刘对着电视机,哼起了越剧小调。此时房门墙外,小区俱是万家灯火,酒菜飘香。

  不少鼠浪湖人更转产转业,换了新身份。原来清一色的渔民成了的哥,小店老板……不少渔嫂们的生活作息也变了,早上骑电动车或者开车送小孩上学,然后去附近的水产厂里打打零工,闲来照顾家里,已是都市女性的做派。

  富足安定的生活惠及到了每个鼠浪湖人的心里,就连恋旧的周老太也变了。早先还总说着要回鼠浪湖看看,这几年也不大提了。

  “儿子说岛上老早变样了,也看不出啥东西了。另外这里的生活也习惯啦,日子比以前是舒服多啦!”周老太说着,脸上红扑扑地透着满足,又搂过外孙,“倒是像他们,以后我看是要回鼠浪湖的。”

  回去做啥?“侬晓得吧,鼠浪湖以后很厉害呢,是要做国际化的大码头呢,各个国家的船都要到这里来靠呢!”周老太认真地说。

  “你要好好读书,以后回鼠浪湖赚大钱呢。”上学路上,祖孙俩一前一后,两代鼠浪湖人的记忆交织着,故去的小渔村在周老太的记忆里渐行渐远,未来的国际物流岛在小思俊心中生根发芽,鼠浪湖的故事一直会继续。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蓝色家园 00020 鼠浪湖岛,成名在望 2014-04-01 浙江日报2014-04-0100010;浙江日报2014-04-0100008;3365631;浙江日报2014-04-0100012 2 2014年04月0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