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人文世界·艺术评论

梦见青春在奔跑

  特约撰稿 范志忠 许涵之

  “青春”,已成为中国电影市场当之无愧的主题词。

  2013年,赵薇执导的处女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在不到一周时间内收获3亿元票房,率先掀起一股“青春风暴”;紧接着,陈可辛执导、以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为原型,讲述三个年轻人创业故事的《中国合伙人》,用鲜活励志的中国梦打动了无数观众;作家郭敬明自编自导的电影《小时代》系列在巨大的争议声中登场,如潮的话题催生了如潮的票房……

  放眼我们的周围,由浙江金球影业投资的《分手合约》、杭州南广公司投资的《被偷走的那五年》,也纷纷加盟“青春”这个热辣而生机勃发的行列;2013首届浙江青年电影节上,一批面目崭新、风格独特的青春片集体亮相……当校园情愫转化成社会经济,那个懵懂岁月酝酿成现实金钱,青春那张看似不老的脸,正随着缤纷光影悄然改变。

  作为“民族幼苗”、“国家未来主人翁”的青少年,曾被寄寓了“青春”与“新生”的期盼,“青少年成长”与“家国成长”互为表里,成为艺术想象的一体两面。如陈凯歌《黄土地》中懵懂却坚定的翠巧、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中迷茫而冲动的马小军、顾长卫《孔雀》中执拗而充满理想的姐姐,都带有隐晦深刻的历史现实投射;《我的法兰西岁月》、《建党伟业》等影片则表现出更为直白的“革命式青春”,呈现出“家国命运”、“青春成长”的一体化叙事。

  不难发现,市场化语境下,今天的《致青春》、《北京遇上西雅图》、《分手合约》、《小时代》中展示出来的青春面孔,更显个人化。影片消解了社会、历史、生存等宏观因素加诸于个人命运的枷锁和压迫,更关注普通少年的成长叙事。

  加速的城市化进程、全球化环境带来的广阔视野、高等学府提供的良好教育,共同刻画了这一代年轻人的青春烙印。新生代电影人显然并不具有以青春为镜进行社会批判和现实反思的野心,他们所讲述的青春故事旗帜鲜明地表现出了对宏大叙事和现实观照的冷漠,似乎走进了一种自我陈述的“小时代”,吸引着关心自我、注重个体化的80后、90后观众,沉溺于一场虚幻青春世界里狂欢。

  值得注意的是,在近年电影市场逐渐升温的现实因素下,许多“外行人”纷纷跨界执起导筒,如本业为畅销作家的郭敬明、九把刀,知名演员徐铮、赵薇……他们没有负担,因而毫不掩饰对欲望和物质的崇拜,画里画外都充满了坦率坚定的急功近利,对于市场的需求和迎合充溢于电影运作的每一个毛孔。可以说,他们手中的“青春”,已经从原本的概念中渐渐脱离出来,成为一种商品的属性和符号。

  所幸,物质重压下,新一代青春物语中仍有不可磨灭的美好情怀在潺潺流动。仍以首届浙江青年电影节展映影片为例,《匆匆》对父女两代生离死别的喟叹,《今天·明天》对生命的执着,《脱轨时代》对理想的眺望……这些看似无价值无产出的感性之物,始终是最牵动人心的平凡记忆,也是青春影像的灵魂所在。

  当青春已在微黄的天色中离别,回过头想看到和抓住的,不止是金钱、华服、野心和欲望,还有曾经那个一无所有却好像拥有全世界的自己,那份关于成长的美好憧憬。这,或许才是中国电影青春物语的要义所在。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艺术评论 00018 梦见青春在奔跑 2014-03-28 3410695 2 2014年03月2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