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人文·社会万象

缅怀先烈 激励后人

天台老人修建烈士墓

  编者按:慎终追远、思亲怀故,是植根于国人心灵的伦理价值。随着清明节的临近,鲜花祭祖、绿色祭奠等渐成新风,网络祭扫、居家祭扫等渐成时尚,这些清新自然的祭祀,符合时代趋势,也契合社会新要求,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追捧。从今天起,本报推出《清明新风》专栏,敬请关注。

缅怀先烈 激励后人

天台老人修建烈士墓

  本报天台3月26日电 (记者 张丽 通讯员 徐平 张主俐) 又是一个晴天,庞军宪匆匆吃了一口早饭,便开着摩托车,赶往离家约5公里远的陈通标烈士陵墓。

  今年64岁的庞军宪,是天台县平桥镇前山办事处老年协会会长,也是一位有着42年党龄的老党员。5年前,他开始独自动手兴建烈士陵墓。如今,每到清明前后,已有不少人前来为烈士扫墓。

  “陈通标烈士是天台县平桥镇团圆山村人,抗战时候参加了新四军,牺牲时年仅24岁……”今天,天台县前山中学300名师生为烈士扫墓,他们邀请庞军宪到现场,为他们讲讲烈士的故事,庞军宪讲到动情处,眼泛泪花。

  2009年,庞军宪和团圆山村的老人聊天,老人说起村里以前有个叫陈通标的年轻人,参加过抗战,可是很早就牺牲了,家里也没什么亲人,村里年轻一辈很少有人知道他。

  庞军宪当过兵,对烈士的崇敬尤为强烈。老庞请老人多讲一些关于陈通标的故事,但是老人也只知道一些基本情况。于是,他赶到县民政局查档案,果然找到一个名叫陈通标的烈士。从那时起,他决心要为烈士做一件实事——为烈士建碑立墓,供人们凭吊和瞻仰。

  庞军宪为烈士选了一块依山傍水的地方,自费租了机器进行开挖。刚开始,挖掘机响起的时候,正在田里忙活的村里人都用好奇的眼光看着庞军宪,听说老庞要建烈士陵墓,一个个都摇着头说“瞎忙”。

  庞军宪没有理会别人怀疑的目光,他每天用摩托车载着老伴,带上锄头和畚箕,把山上的土一点点挑出来。

  一个月后,村民们惊讶地发现,山上被庞军宪整出一块平地,大家的眼神也慢慢地从怀疑变为敬佩。

  土地是整出来了,但是烈士陵墓怎么建,庞军宪一点都没有底。于是,他专门跑到四明山和天台县内的革命老区,学习烈士墓的建设。

  一开始,庞军宪只是雇人造了一个陵墓,并将陈通标的事迹刻在了石碑上。但是他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又自己花钱买来柏树和桂花树,栽在陵园四周。庞军宪说:“革命烈士的形象都像柏树那样笔挺,桂花树也是一种革命的象征。”

  5年来,庞军宪不断完善烈士陵墓,到目前为止已经花费20多万元,当地政府和村民们也被他感动,主动前来帮忙。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如今,陈通标烈士陵墓的石碑两侧刻上了毛泽东诗词,书法苍劲有力。石碑后面,烈士雕像手握钢枪,目光炯炯,像是随时准备歼灭来犯之敌。

  这几天,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每天都有村民和学生自发前来瞻仰先烈。培新高级中学校长余卫东说:“以前同学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对烈士的认识大多停留在书本上。现在大家瞻仰烈士墓,在此许下庄严的承诺,对他们的心灵产生了真正的撞击和触动。”

  “每次看到墓碑前放着映山红和各种小花,我就非常激动。我觉得,这辈子我做的最有价值的事,就是修建烈士陵墓!”庞军宪说,他不怕吃苦,还常常笑称“苦尽自会甜来”。


浙江日报 人文·社会万象 00015 天台老人修建烈士墓 2014-03-27 浙江日报2014-03-2700009;3412993 2 2014年03月2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