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人文·好学

“两种模式”提倡多元化评价标准

倒逼高校办出特色

  本报北京3月26日电

  记者 李光敏

  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在相关领域专家看来,符合当前我国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长期关注中国教育制度改革的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认为,好的评价制度就是要探索出适合各类人群需要的选拔方式,使每个人都各得其所,“如果要更科学的话,应该不仅分两类,而应该分出更多类别。”

  多几把尺子

  不管怎样,更多人看好的是——技能型高考会倒逼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

  “打个比方,现在的考试制度好像是大人小孩全都在同一条跑道上赛跑。事实上,群体间差异很大,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不同的人是不科学的。”杨东平说。

  而分类入学考试充分考虑到高校的不同类型,以及学生的兴趣、特长和职业性向。从世界范围看,许多国家都实行分类考试。“我国虽然有1600多所高等院校,但办学模式比较单一。然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的,除了需要学术型的人才,也需要技术型人才,比如工程师、高级技工等。”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教育政策评估与研究中心主任劳凯声说,从很多国家的教育来看,学术型的大学是少数,大部分高校是以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也开始朝这个方向发展。

  据教育部副部长鲁昕透露,教育部将对全国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实行转型,向应用技术型转,向职业教育类型转。截至目前,已有150多所地方院校报名参加教育部的转型改革。

  慎提“蓝领模式”

  两种高考模式提出后,被很多媒体解读为“蓝领模式”。劳凯声不赞同这种提法,“因为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人进入社会后并不一定就是蓝领,也包括工程师及各领域的一些高级技术人才,他们和学术型人才的区别就在于他们强调的是应用性、动手能力。”他认为,“蓝领”的提法有把人才分成三六九等、人为贬低技术型人才的嫌疑。

  目前的高考更多考察学生的理论基础、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从事科学研究的潜力,更适合选拔学术型人才,其结果是高职教育成为考试失败者不得已的选择,职业教育成为人们观念里“低等的教育”。实行分类入学考试后,考生对高职院校的选择就变成了一种主动行为。用杨东平的话说,“最大的好处莫过于把差不多二分之一的学生解放出来,事实上,分类考试提倡的是一种多元化的评价标准。”

  促进高中课程多样化

  两种模式高考,意味着学生需要在高中阶段就非常了解自己的能力、兴趣和职业性向。杨东平认为,评价制度的改革将会促进高中阶段教育的改革,“高中课程多样化,鼓励高中学生个性发展,让每个人形成对学科的兴趣取向,从而确定自己未来的发展模式,这将成为高中阶段的教育目标。”

  如果选错了怎么办?德国的经验或可作为借鉴。最近几十年,德国想尽办法,在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基础上,在不同人才培养模式之间搭载了很多桥梁,使得学生可以在这些模式间自由转换。“比方说,在职业技术学校学习的学生,逐渐展现出一些更适合从事学术研究的才能,那他可以通过这些桥梁,或者是考试或者其他方式的选拔,到学术型大学来,反之亦然。”劳凯声说,我国的分类考试也可能导致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过分分离,这就要求有关部门有预见性地在制度上有所设计。


浙江日报 人文·好学 00013 倒逼高校办出特色 2014-03-27 3413053 2 2014年03月2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