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经济

民营银行:预期诱人,谨防风险

  赵 伟

  民营银行眼看要登台了,这事显然已成定局。同样将成定局的,是其对于现有商业银行与金融体制的冲击。有种比喻,把民营银行比作回归草原的“野狼”,把体制内国有与政府背景强烈的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比作草原上分片放养的“群羊”,前者的冲入肯定将搅动后者的利益,冲击现行金融体制。

  可以这样认为:设立民营银行,引入和一般市场经济体制天然适应的微观竞争者,当是金融改革的“破冰”之举,关乎接下去系列改革“组合拳”推出的节奏。

  不过,按照经济学思维定式,任何改革都是冲着预期收益去的,有收益必须支付成本并承担相应的风险。理智与聪明的决策者,出手之前应该清楚实现预期收益的约束条件,同时对改革将要遇到的风险有个预期评估。

  先看改革的预期收益。从一项改革出台到其效应逐渐挥发的“时滞”视角来看,预期效应当有即期、中期与远期之分。“即期效应”亦即立马将要发生的那类效应。可以预料同时也是各方最为期盼的,当是加速利率市场化进程,缓解甚至逆转时下一个“怪象”的基础因子。什么怪象?“非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难以抑制银行间拆借利率震荡。说具体点,一边是央行不时被迫“放水”,猛增流动性;另一边是持续的流动性短缺和不时的银行间拆借利率飙升。

  中期效应是校正金融资源的错配,实现金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而借助市场力量逆转与校正愈演愈烈的金融资源乃至整个投资的错配,则是提升资本配置效率的基础环节。

  远期效应则是整个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由此构筑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的基础动因。可以这样预期:若一两年内能够实现利率市场化,金融机构放贷基于市场竞争基础,普遍考虑投资的远期收益,则接下去则是对整个资源的市场化起到“效率导向”作用。

  再来看风险。基于东亚“四小”和拉美以往相似改革的经验,再审视下近年中国小区域“金改”的一些案例,可以预期到的风险,当不少于三波:第一波多半是“揽储”与利息大战。民营金融和“民间融资”藕断丝连,民间融资有“高息揽储”的偏好与传统,再高的利率也敢做。就像一些网商一登台就挑起了业界利率大战,而“跟进”的别的网商也纷纷效仿,竞比贴息与“烧钱”。可以这样去推断:猛然间杀入的民营银行,第一招必然是“揽储”,随之而来的当是银行间“揽储竞争”;势必会推动存款利率普涨。

  第二波是“钱追钱”投机蔓延引出的风险。储蓄利率飙升,将推动各种“理财产品”问世,各机构竞比价码,回过头将引出金融投机热潮。部分投资者要么延缓实业投资,要么抽出实业投资,而将投资注入“钱追钱”的虚拟产业,进而对实业投资发生负面冲击。这个风险最值得预警。

  第三波是银行自身风险。揽储、提息、别的竞争手段将推动银行让利储户,压缩银行利润空间,效率机制发挥作用,必然导致一些银行亏空、挤兑,甚至面临破产出局。

  就中国经济长远发展来说,权衡预期收益与可能的风险,可以这样认为:引入民营银行“破冰”金改,预期收益很诱人,值得去冒上述风险。问题只是各方得有承担风险的心理准备。同时还得提出化险为夷的应对预案。免得风险一来手忙脚乱,经不住见风使舵的“专家”厉言,缩回去,导致功亏一篑。与此同时,监管还得准确有力,防止事与愿违的情景发生。

  再强调一下:怕就怕事与愿违,种下去的是龙种,长出来的是跳蚤。

  (作者为浙江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


浙江日报 经济 00009 民营银行:预期诱人,谨防风险 2014-03-26 3401080 2 2014年03月2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