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要闻

记者走进浙北山村

桃花岕,探茶情

  本报长兴3月24日电

  记者 许雅文

  通讯员 丁珊 成守江

  清明前夕,正是春茶采摘和上市的时节。前阵气温突降、小雨淅沥曾让茶农心里一紧,只得抓紧防寒、延迟采摘。近日,随着温度攀升,浙北山村的茶园里,逐渐热闹起来。

  记者见到朱昌来时,他刚从桃花岕有机茶厂“视察”回来。对于这个位于长兴龙山街道川步村的茶园,负责人老朱总是牵肠挂肚。虽然已年近花甲,但是从料理茶园到寻找市场,他没有丝毫的懈怠,“茶园里的事我管得多哩,西瓜大的事有,芝麻小的事也有。”

  记者跟着老朱来到茶园,听他说说有关茶叶的那些事儿。

  朱昌来:赶在降温前,我给今年要投产的300亩茶园都盖上了遮阳网。

  记者:遮阳网,再加上人工费,是一笔不小的投入吧?

  朱昌来:那肯定啊!这是我特意到江苏定制的,比起普通的遮阳网密度更高,强度更大,保温效果也更好,一平方米就要两块钱呢。

  记者: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这些喷灌装置也是最近安装的?

  朱昌来:是的,去年春寒,茶厂损失很大,加上七八月份又遭遇高温干旱,三分之一的茶树被晒死了。我耐不住性子,今年年初,我在茶园里安装了喷灌装置,能从凌晨1时一直喷灌到第二天清晨。虽然花了上百万元,但是既能防霜冻又能抗旱,这钱花得值!

  记者:就要开始采摘了,茶叶的销路愁不愁?

  朱昌来:愁不愁,全靠自己多动脑筋。过去多是走高档礼品路线的茶叶,今年决定少做一些。要做强做大茶叶的平民市场。本地市场已经饱和了,所以去年年底,我跑了12个省市,想要开几家直销店,找代理商合作。

  记者:外地市场的情况如何?

  朱昌来:发现北京、山东、江苏的高端和中端市场潜力都很大,今年销路应该不错。

  记者:有没有想过别的销售模式?

  朱昌来:你是说借助电商吗?你可别说,看年轻人在网上卖茶叶,销量很不错,还真是眼馋。我儿子在研究开网店,这些新鲜事还是让年轻人来做。我现在除了卖茶叶,还卖茶苗,我自己培育了10年的“金紫笋”良种,现在卖得不错。

  记者:我看很多茶园都搞起了农家乐,让城里人来体验采茶、炒茶。

  朱昌来:是啊,我知道,那就是观光农业。但是发展观光农业需要投入很大一笔资金,修路、建房、请人都需要钱。茶厂的钱都投入到茶园里去了,资金很缺乏,融资很难。

  记者:可以贷款吗?

  朱昌来:说到贷款,真是我心头最大的难事。我有这么大的茶园,资产评估上千万元,却什么都不能成为抵押物,都是“死资源”,变不了“活资金”。听说湖州市在试点设施大棚抵押贷款,我的茶园也经过了资产评估,希望银行能拓宽担保物范围,让我的茶园也能抵押贷款,解我们茶农的“金融饥渴”。

  傍晚,夕阳照耀茶园,朱昌来向记者勾画着这样一幅画面:客人来到茶园,体验采茶的乐趣和辛苦,了解茶叶的长势和习性,在茅草搭建的茶舍里品一杯香茗,最后带着自己心仪的茶叶回城。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4 桃花岕,探茶情 2014-03-25 3409781 2 2014年03月2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