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关注浙江——
铁腕“五水共治”
“深改”为民谋利
新华社杭州3月23日电 (新华社记者 何玲玲 黄深钢)浙江省2013年初开始新一轮铁腕治水,并提出以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的“五水共治”为突破口倒逼转型升级。一年来,污染的工业企业少了,清澈的江河多了,群众的幸福感强了,改革红利不断释放。
治水:从群众呼声最高处改起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90多年前,鲁迅笔下的江南水乡,小伙伴们可以“伏在河沿上去钓虾,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如今,对在钱塘江边长大的杭州市民韦东英来说,几十个储水塑料盒盛满了她沉重的牵挂:十多年来,她把家附近工业园区排放的水存进这些盒子里,颜色有锈绿、猩红、奶白、墨黑……
“不能把‘邀请环保局长下河游泳’和‘水困余姚’当成茶余饭后的一个谈资,一笑了之,一谈了之!”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说,“必须通过治水牵一发动全身,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以治水和转型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2013年初,以浦阳江治理为标志的新一轮治水行动,在浙江轰轰烈烈展开。作为“水晶之都”,浦阳江所在的金华市浦江县水晶产量一度占到全国总产量的80%,同时,当地一条条清流也成了“牛奶河”。如今,浦江人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取缔了1.4万家水晶加工户,力争让浦江水变清。
以浦阳江治理为契机,浙江省委省政府全面部署“五水共治”,以此倒逼生产方式转型。“五水共治”被浙江比喻为五个手指头,其中“治污水”是大拇指,浙江省委省政府认为,群众对污水观感直接、深恶痛绝,治好了污水,老百姓就会把朝“下”的大拇指竖起来。
“五水共治”首先要全面推进臭河、黑河、垃圾河这三类河流的整治。除了路线图,浙江还规划了“五水共治”时间表:三年(2014-2016年)要解决突出问题,明显见效;五年(2014-2018年)要基本解决问题,全面改革;七年(2014-2020年)要基本不出问题,实现质变。
升级:治“水病”须先治“人病”
“江南水乡没水喝,病在水里,根在岸上。治水,先要从管人的制度抓起,从群众生产生活方式改起。”
在部署“五水共治”初期,浙江便在全省推行“河长制”,将每一条河落实专人负责,并接受公众监督。此外,将治水落实到市、县、乡、村、户各个环节,形成了从水上到岸上,从保护到建设,从政府到百姓的一个立体化、全覆盖、兼顾当前和未来的治理格局。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针对当地农民违建、重型污染企业排放加剧水污染的情况,杭州市江干区展开了“治水治污+拆违减负”的“双清”行动,辖区丁桥镇陆续拆迁了294户违建民居,关停和拆除211家污染企业,取而代之的是生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江干区委书记盛阅春说:“‘五水共治’既优环境更惠民生,是把改革蓝图由‘虚线’变‘实线’的举措。”
在浦江县,整治万家小水晶的阵痛,正被群众“再也不能躺在垃圾堆上数钱,再也不能躺在医院里花钱”的共识所替代。当地政府也以治水为契机,为水晶产业寻找更好的转型升级路径——电子商务。2013年全县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了40亿元,浦江也因此被列入浙江省“电子商务进万村工程”试点县。
“深改”:打好“加减乘除”“组合拳”
“五水共治”一年间,浙江干部群众正在体会到河流变清、环境变美带来的好处,而这个省一系列转型升级的深化改革举措,也因治水获得的民意支持而扎实推进。
宁波市宁海县的“凫溪香鱼”曾是贡品,一度几近绝迹,但58岁的村民徐新苗如今又可以不时看到香鱼在波光粼粼的凫溪中出没,而这正是近几年当地县政府铁腕关停近百家铸钢、造纸企业的结果。
浙江省发改委主任谢力群表示,浙江坚持以治水为突破口,打好系列“组合拳”:加快电镀、造纸、印染、制革等高污染行业的整治提升,推进农业种养业集聚化、规模化经营和污染排放的集中化、无害化处理。
“童装之都”湖州市吴兴区织里镇,曾因产业布局“小、散、乱”而陷入发展困局。去年以来,当地结合治水治污和小城市试点,稳步推进城镇化改造和企业转型,“腾笼换鸟”腾出用能空间2.04万吨标煤,“机器换人”实现初级用工减员1600多人,“空间换地”提升低效用地1843亩,“电商换市”网上童装销售达到30亿元。
“污染、落后工业做了减法,产业、环境做了加法,民心做了乘法,这样的改革,民心所望。”吴兴区委书记蔡旭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