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要闻

党员干部联户 服务惠民强基

温州着力建设“红色细胞工程”

  记者 阮蓓茜

  本报讯 苍南县宜山镇宜一村村民陈明杨租住在村里的廉租房顶楼,年久失修,每次下雨,家里都漏成了“水帘洞”。不久前,党员欧玉成上门走访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建议村里花1.9万元,为陈明杨和遇到同样烦恼的几户村民统一在楼顶加盖铁板,“这样为群众着想的党员,真是好样的。”陈明杨说。

  激活小细胞,服务大社会。温州从去年底启动“红色细胞工程”试点工作以来,通过动员干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正在逐步形成一张覆盖面广、服务力强的“红色细胞”组织网络,为社会“大肌体”的健康和谐输送“氧气”和“养料”。

  “全村2000多人,靠几个村干部没法把工作做细致。现在100多名党员都动起来了,每名党员联系5到10户群众,大家一起用心用力,我们的压力轻多了,对村子发展也更有信心了。”宜一村村党委书记杨成涛感慨地说。

  瓯海区上蔡村党支部书记林金祥也有同样的感触。上蔡村地处城郊,这些年村里陆续被征用土地、拆迁,村里一处3年前就建好的安置房,却因为村民意见不合而迟迟无法分配。“红色细胞工程”试点中,全村59名党员亮明身份,大家各展所长,做起群众工作来顺多了。经过全村党员干部的共同努力,673户安置房很快就分好了,而村民与党员干部的关系也紧密起来了。

  “红色细胞工程”改变着群众对党员的印象,也改变着每个党员自身。在宜山镇宜一村村口的五金店,党员、店主谢林春正靠在柜台上一笔一划写民情日记。“每次去邻居家走走,有什么新鲜事我都要记下来。”日前,谢林春挨家挨户分发了党员联系卡,上面写着自己的名字和联系电话,“遇到街坊邻居有什么事,我都会去问问,看自己能不能帮得上。”

  “红色细胞”的活力大小,要看每个党员的能力和素质,更要看整个运行机制是否顺畅,服务是否到位。为此,温州组织开展以“全科能力、全天在岗、全员入户、全情知晓、全心服务”为标准的乡镇干部队伍建设,大力培育高素质的“红色细胞”服务骨干,规范服务机制,提升为民服务水平,努力实现每一个区域都得到精细管理、每一个家庭都得到贴心服务、每一个诉求都得到有效回应。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1 温州着力建设“红色细胞工程” 2014-03-21 3376473 2 2014年03月2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