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建设平安浙江10周年特别报道

郡县治,天下安

——领导干部下访接访的浦江样本

  本报记者 张丽

  县委报道组 方镖 杨远航

  “郡县治,则天下安”。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县级以下社会矛盾最为集中。浦江也曾是让人挠头的地方。这里信访量大,老上访户多、闹访多、缠访多、越级上访多。2002年,浦江全县共受理群众信访10307件(人)次,群众到县以上越级上访34批352人次,曾被列为浙江省8个信访重点管理县(市、区)之一。

  令人欣慰的是,这样的情况发生了变化。2013年浦江县的信访总量比2003年下降了76.9%,全县存有疑难信访件比2003年下降90.1%。至今,浦江县已连续8年在全省信访工作考核中被评为优秀。这一转变得益于领导干部下访接待群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一条大道连民心

  54岁的杭坪村村民蒋星剑最爱做的一件事,就是开着车,从浦江县杭坪镇杭坪村的家里出发,沿着20省道开上一趟。哪里的农房改造一新,哪里开的农家乐生意红火……他都会仔细记下。11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下访时拍板改造这条“小康之路”,让20多万名村民成为直接的受益者。

  蒋星剑回忆,作为县政协委员,他曾连续13年,每年在县政协会议上提出改造20省道,“道路不好,山里人只能靠种地,过不上好日子。”但是由于县财政比较困难,13年来,这一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当时,听说省委书记到浦江来下访,蒋星剑和其他两名来自杭坪镇的乡亲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成为第一批来访者。他们忐忑不安地走进第一信访接待室,与习近平同志面对面地坐在长方桌两边,向他反映20省道浦江段改造问题。

  这是一条山区群众的“小康之路”,为了山区20多万群众的切身利益,20省道改造工程要尽快开工建设。仔细听完群众的诉求并征求省交通厅负责人的意见后,习近平当场拍板。

  “开始还不敢相信,过了几天,看到省里派工作小组下来,觉得这事成了!”蒋星剑回想起来,仍喜不自禁。村民们接到喜讯后,奔走相告,整个浦江西部山区沸腾了:盼望多年的致富路就要改造了。

  2003年12月29日,20省道浦江段改造工程正式破土动工。山区群众像过节一样,纷纷涌向候树岭脚开工现场,为这条致富路、小康路欢呼。

  2005年10月,全长19.8公里的20省道浦江段全线贯通,昔日崎岖不平的盘山公路变成了平坦宽敞的阳光大道。浦江县西部20多万山区群众实现了多年的夙愿。

  近日,记者走访省道旁的乡村时,听到乡亲说得最多的是,路通了,收入高了。中午11时许,省道旁坞根镇坞根村的高香农家乐已经人声鼎沸。老板娘叫张根香,年轻时嫁到县城,成为很多小姐妹羡慕的对象。道路改造后,不少城里人开始往老家赶,她抓住商机,在去年9月开了一家农家乐,她告诉记者:“昨天就做了5000元的生意,到了夏天生意会更好。”

  对自己的第一次下访,习近平同志曾很有感触地说,基层是产生信访问题的源头,也是解决信访问题的主体。尝试推广建立领导下访接待群众的制度,有利于进一步畅通与基层群众交流、沟通的渠道,有利于切实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面对面地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有利于更好地研究、探索和把握信访工作以及其他工作的规律。

  一套机制解难题

  2003年9月18日,习近平同志率领省直15个有关部门负责人和金华市、浦江县党政主要领导,在浦江中学接待来访民众,一天接访436批667人次,当场解决91个问题。

  说起处理信访案件,干部都有类似的感受:难!习近平同志在接访当天给浦江官员上了一课,他说,对群众反映合情合理合法的问题,应千方百计去解决;对于一些不合理的过高要求,应理直气壮地做工作,并要讲究方法,“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言伤人六月寒”,要带着深厚的感情去做这项工作。

  如今,在浦江县信访局,随处可见提醒官员接待来访民众要注意工作方法的宣传语。在浦江,县领导坚持开门接访,在每月15日到联系乡镇(街道)固定接访、重点约访和带案下访外,每星期还要到县信访局轮流值周接访。

  “再也不用担心老了没有保障。”今年60岁的陈文孝心里落下了大石头。陈文孝是一名公路养护工,两个月前,他和其他15名养护工情绪激动地赶到信访局。

  因各种原因,陈文孝此前并未参与养老保险。两年前,县里出台文件,对具有城镇户籍的企业相关人员,可一次性补缴基本养老保险费,纳入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但是陈文孝不是城镇户籍,无法享受这一政策,所以他和其他几名养护工去县信访局反映这个问题。

  那天,刚好是浦江县委副书记丁政值班接访。

  “先坐下喝口水。”看到副书记这么和善,他们有点不好意思,怒火已经去了一半。了解情况后,丁政解释了相关政策,并表示近期给他们答复。看到有人面带怀疑,丁政还把自己的手机号码留给他们,“你们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跟我联系。”

  经过政策的梳理、到周边市县了解类似情况的处理方法,浦江最后决定让他们一次性缴清15年的养老保险,5年以后,陈文孝就能拿到养老保险了。

  现在,越来越多群众反映的事在领导下访接访中得到解决。截至去年11月底,浦江县、乡、村三级领导干部共接待群众1354批2671人次,其中县领导接待126批329人次、部门和乡镇干部接待532批946人次,村干部接待696批1396人次。浦江还推动领导包案化解积案,去年共梳理16个群众性信访案件和39个信访个案,目前已实现签字息访、自愿息访、复查复核等程序化解33件,化解率60%。

  在县信访局,县信访联合接待中心开展“一站式”服务,确保信访诉求能及时由职能部门直接受理,合理诉求“一揽子”解决。

  一片真情促和谐

  信访量下降了,可浦江人的忧患意识比任何时候都强:不仅要让干部走到群众中去,还要主动倾听、以诚相待,争取问题早发现、早处理,将矛盾消灭在萌芽中。

  郑宅镇的群众,在拆迁问题上,也经历了一个从不愿接受到乐于接受的过程。这个镇上的“江南第一家”是由明太祖朱元璋赐封的古建筑,2001年,浦江县准备开发旅游,然而,由于没有全面听取村民的意见,遭到了很多村民的反对。这个项目一搁就是4年。

  几年前,浦江县重启开发项目,不同的是,这次他们事先多次到村民家中走访征求群众意见,还组织村民代表到乌镇、周庄、同里等地参观,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配合。目前,“江南第一家”旅游项目一期工程已经完成。

  在化解社会矛盾方面,浦江县有许多创新:郑宅镇的“三前工作制”、“五制破解法”,浦南街道的“老年志愿队调解法”,虞宅乡的“五查六必访”机制,白马镇的“民间流动调解室”等。许多能说会道的“调解能手”活跃在群众中间,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正如浦江县有关负责人所说:“群众信访是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如果群众有难处不来找党和政府,有心里话也不跟我们讲,党和政府会逐渐失去民心。所以我们一定要用心坚持把信访工作做好。”


浙江日报 建设平安浙江10周年特别报道 00008 郡县治,天下安 2014-03-19 3400443 2 2014年03月1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