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人文·好奇

智能手机,玩时悠着点

  李月红

  一旦社会新闻上升到科学研究的高度,那么,事态严重了。

  来自最新的科研表明,根据对美国100家医院的数据统计:在过去十年,大约有559个美国人使用手机时撞上电线杆,被送进医院急救;而到了近几年,因发短信走神受伤,不得不在急诊室里写完短信的行人数,估计已超过1500人。

  参照对比的是,同一时期,被送到医院急救的行人总数反而有所下降——也就是说,使用手机而受伤的行人,是让急救医生保住饭碗的主力军。这篇论文题为《公共场合使用移动电话造成的行人伤害》,刊登在美国《事故分析和预防》杂志上。

  夸大其词吗?对于那些宣称使用智能设备是为了“管理碎片化时间”的人而言,出发点振振有词不代表路径一定正确。如果你的智能手机仅多一项APP阅读功能,那么研究不得不提醒您:年龄在15岁至25岁之间的男性,是最容易因为使用手机而受伤的。您得深深地明白:无论你用的是iPhone、Galaxy,还是小米,倒地时受到的力都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

  这则智能手机闯入生活“打酱油”的故事还不算完。科学家试图进一步厘清,智能手机是如何令我们的生活坠入心不在焉的状态。

  在另一则使用手机对驾驶影响的科学实验里,研究员选择了3名驾驶人,年龄在25岁至35岁之间,无心脏病或神经系统疾病。通过模拟高速公路、城市道路驾驶场景作为实验场景,设置了16个需要处理的危险场景,需要驾驶人获取更多信息、面临更多的决策和操控任务。科研人员则通过多参数生理信息采集仪,用于全程监测驾驶人心率变异性各项指标,评估驾驶人脑力负荷定量。

  30分钟内,对比正常驾驶与驾驶拨打手机两种情形下的ECG 简图可见, 心电图形态变化非常明显:心电图从直线状渐变为蠕状。这表明,使用者的脑力负荷增加,认知资源下降,在获取外界信息和对外界反应能力上明显降低。具体到行动上,则表现为:刚拿起手机时,会下意识地向旁边扫一眼。接着,车辆行驶速度降低,与前车距离拉大。目光虽会凝聚在前面,但眼球运动减少,注意力分工下降。

  看吧,早餐桌上的报纸,如果仅仅翻阅科技版,会增加我们的社交谈资,亦令我们更大意。社会版上那些重复上演的事故悲剧,谁说不是科技一不留神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呢?

  据专家估计,因为手机进了急诊室的人数还会继续上升。上述研究的作者之一、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科研人员杰克·纳萨尔认为,“如果目前的势头继续下去,那么使用手机受伤的行人很可能在未来五年翻番。”

  事实上,单单这些数字,也许只是被低估了——并不是每个伤者都会就医;即使就医,也不是每个人都会愿意坦白,自己是怎么在行走时撞上消防栓的。急诊室里,病友之间的同病相怜,诸如“败给手机”之类的时髦理由,着实八卦得不着边际,也断然博不了同情分。

  所以呢,在提防那些不知深浅的智能设备造成的危险前,必要的自我保护是需要的。纳萨尔建议,社会应该改变对于手机的使用态度。比如在走路的时候把手机放起来,尤其是过街的时候。尽管这是孩提时我们曾经学习过的规范,可大人们总是自作聪明地一再犯错,成长有时也并不意味着更多。


浙江日报 人文·好奇 00014 智能手机,玩时悠着点 2014-03-19 3353159 2 2014年03月1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