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深化改革要动力
刘亭
刘亭
2014年两会已经胜利闭幕,会上透露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元年的诸多重要决策信息。特别是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和答记者问,无论是从总体要求还是从推进策略,抑或是工作重点还是实际举措,都对改革作出了特别的强调和全面的部署。如果用一句最具思路性的话来加以表述,那就是“向深化改革要动力”!
是的,今年的经济形势相当严峻,下行压力不断增大,且多年累积的矛盾和风险也在加剧。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城乡就业、居民增收和社会稳定都面临巨大的挑战。在这种极为困难和复杂的局面下,千头万绪抓根本,还是要以改革为统领,以改革稳增长、惠民生、促转型、保发展。
两会期间,中财办副主任杨伟民还专门就2014年我国在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方面的改革安排接受了采访。贯彻两会的精神,结合我省的实际,以下三个领域的改革,地方政府应有较大的作为空间,值得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切实的推进。
一是简政放权的政府改革。总理在记者会上,回顾了改革开放初期推行承包制激活亿万农民生产积极性的生动场景,地还是那个地,人还是那个人,可一旦把生产经营的自主权交回给了市场和老百姓,无法想象的奇迹便就此发生了。虽说现在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大、水平的提高,“一放了之”的时代早已过去。但无可否认,现在的主要矛盾,仍然还是政府不该管的却管得太多、管得太细,但该管的又没有管住、管好。所以,通过全面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和地方机构改革,简政放权、转变职能,是一场攻坚战。毕竟是要动“既得的奶酪”,是要砍掉“自己的手”,那明减暗增、避实就虚、中间梗阻、卷土重来……都会有种种表现,而且是一再上演过的活剧。或许只有:第一、实现机构和职能“法定化”;第二、大幅度压缩行政经费(削减财政供养人员);第三、一律推行基于电子政务的“阳光行政”,实行决策、管理、服务、结果和“三公”经费全“公开”;第四、兑现企业“法无禁止即可为”,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的信条,我们才可以说,这一次改革的“当头炮”才算是打响了、炸准了。
简政放权必须同创新监管方式和提高行政效能配套而行,而法治化则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依靠朴素感情和加班加点维持的、“大政府”式的行政管理,已无法胜任新形势下纷繁多变的治理挑战,只有将法治政府、诚信企业和尽责公民“三位一体”,才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长治久安之道。
二是破除二元的城乡改革。浙江的城乡建设成绩斐然,但受制于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尚有诸多要素不能“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许多发展也只能停留在“不城不乡”、“亦城亦乡”的低水平上。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此的导向,是“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地方也要相应明确自己的主攻点。首先是深化农村土地改革。要在理顺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者关系并在切实加快确权的基础上,依托已有改革试点的经验总结,提出规范意见,探索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有效推动农村土地的依法自愿流转。浙江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较高,老百姓的法治意识也较强,只要政府愿意解放思想、勇于突破,农地规范流转这桩利国利农利民的大好事是办得成的。其次是户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城市化的实质是“化人”,但是人要化得动,还得靠“化制”。除了前面点到的土地制度,还有户籍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总之,我们要为愿意进城的“农民”和愿意留在农村的农民,创造出一个“自由迁徙、公平分享”的制度条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公共财政和社会治理制度的改革也密切相关,需要联动而行。
三是“五水共治”的环保改革。污水和雾霾等等,都是人类粗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的。省委省政府组织全力打好“五水共治”攻坚战,其用意不仅仅是在治水本身,而是要通过这样一个“突破口”,倒逼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型,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实现生产、生活和生态的良性循环,保护和建设好我们的美好家园。另外,也是有助于我们形成一种志在必得、务期必成;攻坚克难、善作善成的工作作风。说句实在话,老百姓连清洁的空气也呼吸不了、干净水也喝不到、安全食品也吃不上的局面,不但极大地损害了民生,甚至还会危及社会的稳定和政权的巩固,这可不是一般的问题。由此轮治水攻坚而推进发展转型和制度变革,实在可以成为一种深化改革的路径选择。因为改革若要善于“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从社会各界能够达成共识的环节改起,”改革最容易取得成功。而此领域的改革又会增进人们对彼领域改革的信心,从而“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以致远”,赢取全面深化改革的最终完胜。
我省在向污水和雾霾“宣战”、组织实施“十百千万治水大行动”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的同时,务必要和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创新有机结合起来,促成形成一套“真正管用”的蓝天碧水、永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制度以及相应的执行力和制度文明。
(作者为浙商智库专家、区域经济研究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