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我省委员热议困难群体救助

扶危济困,点亮心灯

  【委员名片】

  计时华 全国政协委员、省侨办副主任

  叶 明 全国政协委员、杭州市政协主席

  杜 卫 全国政协委员、杭州师范大学校长

  徐向东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省委会副主委

  记者 黄宏 朱海兵 沈吟

  本报北京3月11日电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让每一个身处困境者都能得到社会关爱和温暖。

  扶危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如何点亮困难人群的“心灵之灯”?全国两会上,我省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广布爱心,驱走冷漠

  近年来,人们见过很多社会冷漠现象:有人遭遇车祸,无人伸援手;有人失业,竟被讥笑为“无能”……

  “改变社会冷漠现象,关键是把人的爱心激发出来。”杜卫委员说,在现实中,一些学校和家庭,更喜欢用批评,而不是用赞美来教育、引导孩子,接受这种教育长大的孩子,容易对他人的苦难无动于衷。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非常希望大家都能用爱的方式,来教育我们的下一代。”杜卫委员表示,如果爱心不能充溢于社会,很难做到“让每一个身处困境者都能得到社会关爱和温暖”。

  细处做起,让灯更亮

  鳏寡孤独老弱残疾,古人称之为“不能自存者”。如今,他们是社会救助的重点对象,需要更全面、更细致的服务。

  在一次调研中,计时华委员发现,街头流浪者有一部分是精神病人。“原本以为,社会救助机构可以直接给他们提供服务。”她说,没想到,杭州市救助站负责人告诉她,这不可以,因为法律规定:如果救助对象是精神病人,需要他的监护人提出救助。

  “精神病人不可能自己要求被救助;流浪的精神病人身边,更不可能有监护人。”计时华委员提议,希望通过法律,赋予社会救助站对患有精神病的流浪者以临时监护的职能,解除这一尴尬。

  徐向东委员关注一个困难群体:残疾人。“残疾人康复服务,能帮助残疾人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增强社会参与能力。”他发现从事康复工作的人员数量和水平都有待提高,建议加大对康复人员的培养力度,并建立评价体系。

  关键时刻,能推一把

  很多委员建议,对弱势群体帮助应拓展思路,告别“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在关键时刻推一把,救助效果更好。

  在杭州师范大学,有一部分学生来自贫困家庭。杜卫委员经过调研发现,这些学生往往学习很努力,但他们对城市生活体验不足,对社会和市场需求了解不够,不少人到毕业时还没有一个完整的人生规划。杜卫委员建议,政府给予这类贫困学生技能培训方面更多补助。

  叶明委员建议,应从国家层面尽快出台保护和支持福利企业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同时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如调整提高福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标准,按月即征即退增值税,化解企业资金困难;调整福利企业安置残疾人职工数量的最低比例,允许福利企业安置非全日制用工的残疾人,将非全日制用工的残疾人纳入福利企业的残疾人职工安置比例等。

  “此外,还要为残疾人就业提供更多便利。”叶明委员建议,政府应对福利企业雇佣的残疾人职工提供职业指导和岗位培训,对福利企业无障碍设施建设给予扶持或补助,提高他们的就业稳定性。


浙江日报 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00006 扶危济困,点亮心灯 2014-03-12 3394363 2 2014年03月1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