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代表建言农村改革发展——
稳基础 重科技 释活力
代表名片
陈剑平 全国人大代表、省农科院院长
林垂午 全国人大代表、平阳县善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
徐秋芳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农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
朱张金 全国人大代表、海宁市斜桥镇华丰村党委书记
陈乃科 全国人大代表、国和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记者 周咏南 翁浩浩
廖小清 余勤
本报北京3月11日电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每年全国两会,承载着广大农民的殷殷期盼。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改革发展。
如何让农村发展跟上现代化脚步,让广大农民真正富裕起来,浙江代表纷纷建言献策。
稳基础——
端好百姓的饭碗
【基层声音】“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这句话说到了我们的心坎上,希望好政策落到实处。”常山县同弓乡金川源村种粮大户洪云海说。
【代表建言】
“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改革发展,需要重视顶层设计。”陈剑平代表说,近年来,国家对“三农”问题越来越重视,出台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广大农民得到实惠。但由于缺乏很好的顶层设计,仍存在不少问题,如粮食安全处于风险临界点;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农产品流通模式不够优化。同时,农业“小、散、低”,与现代农业的要求相去甚远。
陈剑平代表认为,现代农业是一个综合概念,包括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环境安全、农民增收、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因此,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从顶层设计上通盘考虑,核心是促进农民增收。他介绍,去年4月,省农科院和绿城集团联手在嵊州建立农业示范基地,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和质量追溯体系,打造现代农业综合体。在保障农产品质量基础上,缩短农产品流通时间和环节,不仅降低农民的生产成本,而且把流通领域省下来的效益反哺农民。
“粮食安全无小事,政府应在加工、销售等各环节加强监管。”朱张金代表建议,整合稻米资源,提高加工企业准入门槛。支持骨干食品加工企业做强、中型企业做大、小型企业做精,规范小企业、小作坊经营,形成以大型骨干食品加工企业为龙头、中型食品加工企业为支撑、小(微)型食品加工企业为基础的共同发展新格局。同时,加强市场管理,健全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严打大米制劣售劣行为。
重科技——
丰富农民的头脑
【基层声音】“农村发展少不了科技。如何才能把科技和传统农业结合,实现农村发展、农民富裕?”东阳市江北街道陈店村村民陈学良问。
【代表建言】
“农业用地减少,粮食生产比较效益降低,农产品结构性剩余,依靠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已成为当务之急。”陈乃科代表建议,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从体制、机制、产业规划、人才引进、科技创新等方面加强研究,扶持农业科研院校建设,支持各类民营农业科研机构,整合优势科技资源,鼓励国有、民营科研机构开展合作,调整和增建一批重点实验室、产业区域创新中心。同时,加强农业科技重点领域突破和成果推广应用,大力培育现代农业发展增长点,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制定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经营主体对农业科技的投入;金融机构、社会资金要积极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应用。
经过调研,徐秋芳代表发现,新型粮食农作制度既提高亩产效益,又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是一种经济、社会、生态三者兼顾的稳粮生态高效好模式,如临海市创新的“西兰花+早稻”的生产模式。徐秋芳代表建议,要进一步研究、总结、推广“生态高效”的新型粮食农作制度模式,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稳粮、增产、增效、生态的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
促改革——
盘活农村的资源
【基层声音】“有人说,目前农村改革遇到了一些瓶颈,如何在机制体制上寻求新突破?”网友“河豚皮皮”问。
【代表建言】
陈剑平代表认为,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必须“两条腿”走路,一方面,继续加大“三农”投入,另一方面通过出台政策,把农民的资产变成货币,也就是说,把土地、房屋变成“活钱”。这样,农民既增加了发展现代农业的资本,又多了一笔投资资本。
“推进农村改革,关键在于建立健全相应机制,进一步释放农村活力,比如抓紧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引导承包地经营权有序流转等。”林垂午代表说,与此同时,还要为农民提供保障。这其中,推广政策性农业保险,是分散农业风险、补偿农业损失、稳定农民收入和促进农业发展的一种机制。
林垂午代表认为,应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宣传和引导,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市场化运作,设计符合农户需求的险种,扩大保险覆盖面。同时,探索建立第三方定损机构,促进政策性农业保险政策发挥更好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