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我省委员建言金融体制改革——

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引导民间资本参股、投资金融机构及融资中介服务机构。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密切监测跨境资本流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更好地浇灌小微企业、“三农”等实体经济之树。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委员名片】

  张泽熙: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副主席

  南存辉:全国政协委员、省工商联主席

  张 波:全国政协委员、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副主任

  黄廉熙: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天册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

  记者 黄宏 朱海兵 沈吟

  本报北京3月5日电 过去的一年,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金融改革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的热门话题。如何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更好地浇灌小微企业、“三农”等实体经济之树?这一话题,引起我省一些全国政协委员的热议。

  草根金融,服务草根经济

  多年来,张泽熙委员一直关注金融改革。对民间资本进入银行领域,他用4个字形容:“刻不容缓”。

  张泽熙委员用“倒二八字结构”形容目前的金融格局:浙江民营经济占总量约80%,但只有各类地方法人中小金融组织960家,其中小额贷款公司134家、融资性担保机构402家,民营金融机构业务量仅占全省金融机构业务总量的28%。

  “这一现状与我省超过3.3万家中小企业以及超过200万家小微企业相比,显得不相匹配。”张泽熙委员认为,由于缺乏多样、灵活和完善的融资渠道,一些中小企业不得不“抱团取暖”,采用互保形式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

  南存辉委员认为,商业银行本身就有风险控制和安全收贷的责任,也有成本控制和追求收益的需求,因此难以满足中小微企业多样化的需求。“要解决大银行金融服务与中小微企业信贷需求之间的供求矛盾,必须建立适应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体系。”

  打破垄断,挺进“深水区”

  如何让民间资本更好地挺进银行领域?

  张波委员认为,目前银行业的市场准入需经银监会实质审查。因为历史原因,银行业主体始终为国有资本掌控,加之行政垄断与政府管制的惯性力量,令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遭遇体制性和政策性藩篱。

  张波委员认为,浙江可以作更多的探索,让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虽然国家鼓励,但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依然面临‘弹簧门’、‘玻璃门’。”南存辉委员认为,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新政策与原有政策相悖,以及配套政策滞后。例如国家有关部门允许小额贷款公司按照规定改制设立为村镇银行,但对于村镇银行的有关暂行规定,却又要求村镇银行最大股东或唯一股东必须是银行机构。

  “即使是小额贷款公司,对民资的开放度也还不高,准入门槛设置过高。”南存辉委员认为,银监会的 “新36条”鼓励民间资本举办小额贷款公司,但受金融牌照数量的限制,实际上只有少数规模企业才有进入机会。

  趋利避害,保障金融安全

  很多委员也指出,防范民营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亟须健全监管制度及相关配套制度协同与推进。

  张泽熙委员建议,可以通过“征信平台”和“存款保险”,实行双重监管。他认为,应该由中央统筹规划、督导各省建设民间金融征信管理平台,将各省的民间金融机构全部纳入平台,并创新金融业务和产品,破解制约民间金融发展的瓶颈问题。

  张泽熙委员还建议,应该将加入金融征信管理平台且运营情况良好的小额贷款公司,升级为“村镇银行”或“社区银行”。还可以尝试设立省一级的风险防范基金。

  黄廉熙委员建议,应根据实际情况,鼓励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之间交流,对经营管理规范的小贷公司给予一定额度的融资支持;对评级优秀的小贷公司,中国人民银行与银监会可鼓励银行突破融资比例,并优惠利率;对特别优秀的小贷公司,可进行银行间市场债务融资。

  黄廉熙委员还建议,应该让小额贷款公司在税收、融资、财政定向补助、司法保护等方面,与农信社等金融机构享受同等待遇。


浙江日报 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00007 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 2014-03-06 3387359 2 2014年03月0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