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委员热议进口医疗器械垄断市场
国产医疗器械去哪了
记者 沈吟 朱海兵 黄宏
本报北京3月5日电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牵头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
我省委员在为国家鼓励自主创新倍感高兴之余,不约而同地向记者讲述了一个令人忧虑的现状:随便走入一家大型医院,进口医疗器械随处可见,而国产医疗器械难觅踪影,进口医疗器械正在蚕食甚至垄断国内医疗市场。
“这一现象值得引起重视。”委员们就此展开讨论。
依赖进口,加剧看病贵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曾统计,2012年我国医疗器械进口额为124.72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14.56%。目前,我国高端医疗器械70%以上依赖进口。
高端医疗器械如此,低端医疗器械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有些医院,小到一根针都要用进口的。”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叹息。
过度依赖价格昂贵的进口医疗器械,导致洋品牌占据垄断地位,对患者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看病贵。“耗材贵、器械贵,这些最后只会落到患者头上,加剧了看病贵。”蔡秀军委员说。
全国政协委员、丽水市人民医院副院长雷后兴说,“进口医疗器械从产品的购买、维修到更新,就像进了一个又一个商业圈套,进口厂商提供的服务也非常昂贵,医院只能任人宰割。”
国产器械,爱你不容易
雷后兴委员介绍,目前,我国国产医疗器械产业在全球医疗器械市场份额不足3%,与国内巨大的消费市场根本不成比例。国产医疗器械哪儿去了?
客观地说,医疗器械行业在我国属于新兴产业。由于起步较晚,这个行业不论产能还是研发水平,都远远落后于国外同类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是部分优质国产医疗器械,推广应用也举步维艰。雷后兴委员表示,许多医疗器械采购花费的是公共财政,一些医院根本不考虑性价比,只购买价格高的进口产品,所以进口医疗器械采购监管仍有待加强。雷后兴委员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县级医院的CT配备甚至超过了省级医院,但实际利用率不高。
自主创新,应大力扶持
国产医疗器械该如何走出困境,走进更多医院?
蔡秀军委员认为,国内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技术、功效及安全性上提高水平。“国产器械如果性能能达到相当于进口医疗器械的性能,在医院招标过程中就应优先考虑,提倡使用,鼓励购买。”蔡秀军委员说。
雷后兴委员也持同样观点。“应该加大对医疗器械产业的支持与扶持,加大科研投入,设立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对研发人才和技术创新进行奖励。并对自主研发的产品用于临床给予倾斜,努力打造龙头企业,增强与国际企业的抗衡能力。”
雷后兴委员还建议,在医保报销比例方面,可适当提高国产医疗器械检查报销比例。目前,国产和进口医疗器械的检查报销比例相同,患者对国产医疗器械缺乏使用积极性。“对临床上并不迫切需要的进口产品和检查项目,可以降低检查报销比例,适当提高国产医疗器械检查和医保报销比例。”
“‘嫦娥’都能登月,只要企业肯花心思,国产医疗器械没道理做不好。”蔡秀军委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