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人文

苍南农民建书法碑林

好一个文化大观园

  记者 刘慧

  本报讯 苍南莒溪村中的一片碑林,沐浴在春日的阳光下,翰墨飘香……

  这个由刘基后裔自筹资金500余万元打造的“伯温碑林”,让偏僻的莒溪村一下子名扬四方。

  走进碑林,就仿佛在真草隶篆中穿行——这个我省最具规模的当代书法碑刻群,全长258米,刻碑200余方,囊括了当今中国书坛的精英群体:“伯温碑林”四字由已故著名书画家刘旦宅晚年题写,“伯温碑林序”由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周群撰文、书法家林剑丹书写。碑林所用碑文大都选自《诚意伯文集》,有刘基的诗词、寓言、格言名句等,还有部分选自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圣旨、诰命以及明清文化名流的诗词。

  明朝开国功臣刘基是温州历史上的名人,据介绍,明代中期,刘基的后人从文成迁居于苍南莒溪,距今已有500余年。2011年,在刘基诞辰700周年之际,刘氏族人与林剑丹共同倡议,在莒溪的刘基庙兴建“伯温碑林”。经过3年的作品征集、镌刻、布展、嵌碑,去年下半年正式对外开放。

  碑林由一座明代风格的四合院回廊组成,灰瓦红柱,古色古香,占地面积3200多平方米。走进轩敞开阔的正厅,身着锦绣冠服的刘基仪像映入眼帘,虬髯电目,刚毅伟岸。细细观察匾额对联,发现均是出自大家手笔,笔力遒劲、气韵生动,不仅有明代正德皇帝朱厚照题写的匾额,还有1983年刘基庙重修时征集的沙孟海、周谷城、方介堪、谢稚柳等30多位名家的作品,其风格不论豪放洒脱或是纤细工整,都引人驻足观赏。“五百名世”、“士林高风”、“千秋景仰”等题匾赠词以及诗赋对联,无不概括了刘基的道德勋业,表达了书家们对先贤的景仰。

  苍南莒溪,也是我省著名书法家林剑丹的故乡。“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唐代诗人贺知章的这首《回乡偶书》,正是道出了林剑丹的心声。“我10岁离开莒溪,随家人移居温州,现在再次回到生我养我的家乡,心情非常激动。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是我最美好的回忆。”

  3年前,适逢刘伯温诞辰700周年,以刘杰海、刘夏景父子为代表的刘氏后人与林剑丹商量,提出酝酿多时的修缮刘基庙和筹建碑林的设想。刘基21世孙刘杰海说,从筹建碑林的一开始,刘家后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好多在外打拼的企业家都慷慨解囊,终于筹措了几百万资金。弘扬刘基文化,传承刘基精神,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而这也是留给子孙后代的精神财富。”

  谈及碑文的征集过程,林剑丹坦言,他借助自己在书法方面的人脉资源,向书家朋友约稿,得到了热烈响应。而庙堂上方“刘文成公庙”五个大字,则是他早期征得的作品。“那是上世纪80年代,刘基庙重修,我给在杭州的沙孟海老先生写了信,请他支持。没过多久,沙老将这五个题好的大字通过邮局寄到了温州,还附上了亲笔书写的信函,令我感动。”

  林剑丹说,自“伯温碑林”启动建设,浙江书协和温州市书协分期分批向200多名全国名家和温州书家征集作品。在征集到的200多件书法作品中,有张海、朱关田、韩天衡、鲍贤伦、赵雁君等名家,以及萧耘春、何元龙、马亦钊等老中青三代温州名家,基本囊括了当今中国书坛的墨迹精刻。

  站在“伯温碑林”前抚今追昔,古老的历史与生动的现实在这里交汇……


浙江日报 人文 00013 好一个文化大观园 2014-03-03 3376049 2 2014年03月0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