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人文·好学

青春跋涉,跨国做义工

  记者 王婷 通讯员 李默扬 王小民

  刚过去的寒假,来自浙江师范大学的郑程、姜德尧、李莉、林河亦4名90后,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一张飞往尼泊尔的机票,去做国际义工。

  这并非个例。寒假后的人人网上,“晒”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大合照,他们在加德满都的杜巴广场、海明威笔下的乞力马扎罗山、非洲草原上的面包树下,留下了一个共同的身份——国际义工。

  也许,你听说过外国人来中国做义工,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选择了去国外做义工。他们在国外的青春跋涉,用投入的服务完成了一项项义工使命。

  看看尼泊尔

  尼泊尔是个神奇的国度,今年寒假,郑程涌出一个大胆的念头:“报名去做国际义工,同时看看向往已久的尼泊尔。”她把申请表发给尼泊尔志愿者协会,这个协会接受全球志愿者的报名,主要开展支教、环保、医疗等志愿服务项目。

  很快,她收到了“欢迎”的回复。同时收到录用通知的还有姜德尧,他也看中了这条“尼泊尔义工路线”。两个校友就此结伴同行。到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后,协会将两人安排在学校做义工,第一站是一所小学,首先接到的是“粉刷匠”工作。

  “学校不大,只有100多人的规模,基础设施都很陈旧,只要是铁做成的东西都已锈迹斑斑。”姜德尧说,校长让他们把学校所有生锈的地方都用油漆粉刷干净。

  这可是一份难度很高的工作。从未接触过粉刷工作的他们在当地老师指导下,从配料油漆学起,一直到掌握粉刷技巧。窗户、门框、楼梯扶手、滑梯……整整用了3天时间,才顺利完工。

  就在两人热火朝天刷油漆时,同样来自浙师大的李莉和林河亦也在参加这个义工项目,而且比他们早一周到达。此刻,她俩正在另一所学校带着孩子们学习“快乐汉语”。“这里虽然物质匮乏,但人们乐观、善良。”她们从孩子们送的一叠叠手工卡片里找到了成就感。

  在坦桑尼亚

  浙江姑娘姚雪卉参加了AIESEC的海外志愿者项目,来到了东非的坦桑尼亚。AIESEC是一个非营利国际组织,全称是国际经济学商学学生会。

  “我参加了一场本校学姐去肯尼亚做志愿者的分享会,当时我看到她拍的照片和视频,看到小孩超级天真的眼神,感动得想哭。”于是,姚雪卉在AIESEC网站上提交了简历,完成了针对英语水平、文化敏感度、志愿服务时间和意向地等一系列的问卷,接受了两次面试,成为一名教育志愿者,从事英语教育。

  出发前,炎热、缺水、难民等是姚雪卉对非洲的认识,但到达当地后,才发现非洲并不是她想象的那样。她看到的是热情好客的坦桑尼亚,带给她思索和感悟的坦桑尼亚。

  上午8点到傍晚5点是姚雪卉的工作时间,上午教孩子们英语,下午教成人英语,“一开始只教英语,后来干脆连数学和斯瓦西里语都教了。”姚雪卉介绍说,斯瓦西里语是当地的语言,它的发音规则简单,跟汉语拼音的拼法很像。

  义工经历中也有波折。“有一天发现钱包里的500美元不见了,而且一起住的另一个女生也少了200美元,我们就联系当地志愿者分会的负责人,结果发现了能开我们房间门的第二把钥匙。”但这事并没有影响姚雪卉对当地人的评价,“她们特别热情,而且想法很简单,生活也很简单。”

  让姚雪卉没想到的是,在当地人和一起做义工的国外志愿者眼里,中国人都是会功夫的,甚至还有中国人爱吃蟑螂这一说。“一起做义工的同伴里有一个奥地利小伙子,他老是和我说这些,把我说急了,和他吵过好几次。”姚雪卉开始明白,其实中国年轻人出国做义工在体验外国文化的同时,更应该把中国文化传播出去,让世界真正了解中国。

  爱心无国界

  “爱心无国界,随着社会的进步,国际志愿者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大。”浙师大法政学院的李伟梁博士一直关注大学生参加国际义工的现象,“从固定的生活、学习模式中暂时跳出来,去一个新环境体验、经历新的生活,有助于增进对自我的了解,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实践技能。当然,前提是要做好周详的计划和充足的准备,最好结伴而行,重视自身安全。”

  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年人通过互联网加入到了全球性的义工服务中,虽有艰辛跋涉,但收获绝非仅仅是旅程的美景和结识的伙伴,更多的是成长。

  正如从暨南大学毕业之后决心做义工旅行的安芯所说:“义工旅行于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次出走,更多的是思维方式与体系的不断推翻,重新洗牌,再从头建立。”

  和安芯一样,郑程、姜德尧、李莉、林河亦在总结自己的义工经历,姚雪卉正打算攒钱为下一次义工活动做准备……

  他们走在青春的路上。这一路,光明同行,有爱相随。


浙江日报 人文·好学 00013 青春跋涉,跨国做义工 2014-02-27 3375055 2 2014年02月2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