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今日温州

故乡,发出诱人的呼唤

  温商思乡切 回归热潮涌

  编者的话

  新春二月,温州两会召开,不少温商中的精英分子聚在了一起,共同探讨温州的发展大计。

  借此机会,本报记者兵分几路,采访了近20位回归温商,聆听他们回乡创业的故事和心声。

  我们被那份沉甸甸的故乡情打动。正在洞头县鹿西岛投建目前全国最大海洋牧场的李阿安说:“奋斗了一辈子,我的最后一滴油,肯定要用来点亮生我养我的鹿西岛!”

  温商们眼里蕴藏着无限机遇的故乡,也让我们对温州的未来产生了更多期待。北京温州商会会长吴家齐说:“新加坡的地域面积和人口还不及温州,其发展靠的就是眼光、格局和战略;拥有良好先天条件的温州,只要格局和高度够了、政府效能有了,完全有可能跻身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商业之都、金融之都。”

  今天,我们不惜笔墨,采写温商们回乡创业的故事,记录他们对于温州建设的建议和心声,只为和他们一起期待!

故乡,发出诱人的呼唤

  记者 徐齐

  温州人被称为中国的“犹太人”,曾经以“走出去,闯世界”而声名大振;而今,遍布世界的温商中正弥漫着一股同样炽烈的热潮:走回来,强温州。

  故乡,正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唤。

  2014年的开春,温州大街上,到处飘扬着亮红色的功勋温商人物刀旗,醒目地表达着一座城市对于回报桑梓的游子们的敬意和礼遇。

  大年初八,温州市委、市政府把对回归功勋人物的表彰大会放在马年的首个工作日来开。紧接着,全市效能大会上,温州主要领导下猛药抓发展软环境,并强调“被回归温商投诉的,先处理,再调查”的纪律红线,让回归温商的心更踏实了一层。

  故乡唤儿之声殷殷,异乡温商的思乡之弦早已拨响。更何况,温州具有诱人的发展机遇。

  90多万亩的可围垦海涂资源,令温州一甩过去土地稀缺的“帽子”;温州经济发达,拥有成熟的消费市场和产业配套;2个千亿级、3个五百亿级、4个双百亿级的九大主导产业集群,产业定位和政策引导鲜明;政府部门提供“保姆式”的全方位服务,全力为招商引资保驾护航……

  温州的优势还不止这些。金融综合改革、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省部共建民政综合改革试验区、社会资本办医办学等改革试点,都以“阳光雨露”之姿,以先发先得之势,期待敢闯敢试、务实创新的温商在改革实践中抢占先机、赢得红利。

  据统计,2013年,温州引进内资到位资金410亿元,总量比前3年总和还要多125亿元。其中近九成资金,都来自温商回归项目。

  当然,回来的,不仅是资金。无数温商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智慧和先进理念也带回了温州。时下的温州,可谓天时、地利、人和齐备。全国经济面临大转型的关键时刻,温州发展的引擎声正隆隆作响。

  因此,对于传奇式的温州人和汇聚着温州人智慧的温州,我们有足够的理由保持期待。

归来,回到出发的地方

  记者 徐齐

  两会期间,当记者电话联系李阿安时,他正在从温州赶往上海的路上。李阿安说,一年360多天,他有一半时间在出差。“奔波,这是我们这一代外出温商的命!”说到这时,电话那头突然停顿了一下,然后传来认真的声音:“这次回来,对我来说,相当于二次创业。辛苦,是可以想像的。但鹿西岛,那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的最后一滴油,肯定要用来点亮鹿西岛。”

  如今,在鹿西岛的海上,两个跨度达1000多米的坝体已经铸造完毕。坝体之间的海底,工人们正在安装一张张硕大的铜网。这里,即将建成全中国最大的海洋牧场。今后,这里放养的鱼类、贝类们将在深海中自由地繁衍和生长,直至搬上人们的餐桌。

  “洞头这么好的海、这么多岛、这么多渔民,太适合做这样的项目了!单就创造的就业来说,就可以解决上千乡亲的生计啊。”李阿安在电话那头说。

  “哪里不能做项目?在温商眼里,全国各地都有商业机会。回来的理由或许各有不同,但对于所有回归温商来说,最重要的理由在于,这里是故乡。”北京温州商会会长吴家齐说。

  2012年上半年,吴家齐和石家庄温州商会会长黄建厅两人牵头,带领12个省市的温州商会,抱团注资5亿元投入原信泰工业园的改造,将其打造成皮革鞋料市场。信泰公司原是温州眼镜制造行业的老大,但自2011年温州爆发局部金融风波后,资金链断裂,整个公司陷入困境。

  此前,记者曾采访过这一项目在温州的经办人吕卫国。吕卫国告诉记者,虽然项目得到政府方面的诸多支持,总体也算顺利,但两个企业的整合重组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资产处置、债权人利益分配,到新的皮革鞋料市场的规划和营销,都是一个非常耗费时间和精力的事情。

  “虽然费劲,但是如果不出手相救,信泰之前花费数十年建立的眼镜王国就彻底没了,对于它积累的客户、品牌、资源来说,都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吴家齐说,这两年来,温州不少困难企业的主营业务都还是不错的,就是融资方面出了问题。“只要有人为其去杠杆化、注入流动资金,不少企业都可以获得新生。”吴家齐透露,除了信泰,他和几个回归温商一起,正在着手收购另外3家温州困难企业。

  不少回归温商正以实际行动表达着对故乡的桑梓情深。今年春节,宁夏温州商会会长陈治和回老家永嘉县桥下镇中央山村过年。一直以来,中央山村在他心目中是完美的——那里依山傍水、民风纯朴。新年的几天里,他碰到了村中几个企业主。大家虽然不常碰面,但聊起村里的未来,想法却高度的一致。大家都认为村中环境很好,完全可以开发做高端养老和度假项目,而且要成立一个专门的公司,让所有的村民都成为股东。随即,村里开了一个大会商讨此事,结果村民们也都表示支持和赞成。

  “接下来,我打算先个人投入1亿元左右给村里做修路、挖池之类的基础建设。你付出了,村民们才会更支持!”这两天,陈治和邀请的规划院技术人员正在村里做鸟瞰图。陈治和说,等规划出来后,他就马上投资做基建。

  过完春节,在外温商们又步履匆匆地踏上远方。乡情,是每个人都必定带上的“行李”。采访中,不少在外温商吐露心声:他们都希望在温州找到合适投资的项目。这样,每年就可以多回家几趟。而每次回来,除了省亲访友,还能看看项目,多呆些时间。

  正如石家庄温州商会会长黄建厅所说,温州人不管走多远,心里的家园永远是在温州。今天的出发,就是为了明天更好地回到故土。

◆ 温州应该成为金融之城

  ——访天津温州商会会长应泽从

  记者 徐齐

  通讯员 包小娇

  在经过层层把关后,由天津温州商会会长应泽从等人牵头的温州全国首家民营财产保险公司——中国温州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审批手续,近日终于递到了省级相关部门。民营资本全资控股的保险公司,这在全国来说也是一个空白。“听说其他地方也有人申请,但温州是全国的金改试点,我们应该有优势!”应泽从说。

  2013年初,温州市政府推出了一揽子招商引资项目。其中,金融项目尤受追捧。“我们当时的想法很明确,就是趁温州金改契机,找到一个在温州能做、其他地方还做不了的金融项目。”应泽从说,当时他和宁夏温州商会会长陈治和、甘肃温州商会会长张建友3人就一起奔着金融项目来了。

  “后来,在参加国家保监局的领导来温州的一次座谈时,听到几位领导对在温州试点民营保险公司的想法。我们马上抓住了这个机会,和市金融办沟通,马上得到了支持!”应泽从说。

  对于应泽从来说,稳步、有计划地进入金融领域是近十年来一直在做的事。在2002年前,应泽从和几个合伙人拥有五六家集团公司,其主要业务都是做土地整理、房地产开发,集团之间没有太多定位和区分,也无整体产业链战略。后来,土地整理业务逐渐少了下来,应泽从就考虑将其中的一家集团往金融方向转。2002年,他入股天津当地的一家农商行。2011年他拥有了一家小贷公司。今年年初,他的“金融蓝图”又添一员力将——一家金融租赁公司。

  “温州人天生就是做金融的料。温州人身上都流淌着金融的血液,大家从小就知道什么是呈会融资、会为每笔资金算占用成本。改革开放,我们一路冲在前面,这中间积累的一些商业智慧其实已经成为集体无意识。”应泽从说。

  “这里风景和气候如此宜人,这里的人们如此聪明、能干。其实如果格局足够大,温州的潜力是无限的。如果温州成为中国的新加坡,吸引美国的哈佛商学院来温州办个分校也不是没有可能嘛!或许那时候,全国最优秀的企业争着栖息在楠溪江深处呢。”应泽从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

  “总之,金融这条路,温州不该放弃,有挫折也以平常心对待。我觉得,温州可以在这条路上走很远!”应泽从总结说。

◆ 我为央企项目牵线搭桥

  ——访青海温州商会会长温端稿

  记者 徐齐

  通讯员 包小娇

  两会期间,作为列席成员的青海温州商会会长温端稿没闲着。除了参加会议外,温端稿带着项目意向书,利用一切空余时间,找相关条线的市领导汇报风能发电项目的情况。

  “这个项目一旦落地,就是数百亿元的投资,对当地税收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对温州的带动会很大。”温端稿说的项目,就是中国船舶重工集团要建大型海上风能发电项目。

  事情要从2013年初说起。由于在青海多年,又担任青海温州商会会长,温端稿在青海一带人脉资源甚广,和当地政府部门也很熟稔。2013年初的一天,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的一位项目负责人找到温端稿,希望其帮助引荐当地政府部门,以洽谈风能风电的项目。在温端稿的牵线搭桥下,事情进展很顺利,央企很快和当地签订了合作协议。

  “我们浙江风很多、电很缺。风能发电的项目为什么不放到浙江来做?直接放在浙江,还能节约西电东送的高昂成本!”一次,温端稿这样建议中船重工的项目负责人。那位负责人回答说,之前从未考虑过在浙江做项目,因为听说那边的政府关系很难弄。温端稿一听就来劲了,他心里知道,这两年,整个浙江省都在加大招商力度。对于好的项目,政府部门肯定会全力支持。于是,他一边说服中船重工,一边联系老家苍南县的政府部门。

  去年6月以来,温端稿十数趟往返于温州和青海联络接洽项目,带着中船重工旗下中船海装公司的负责人考察了温州所有沿海的县、市、区。温端稿翻开手头的项目意向书告诉记者,目前苍南、洞头、平阳三地均和中船重工签订了合作意向书,其中苍南风电项目近日正在衔接中。

  “由于项目涉及到海域审批权限的问题,现在就等市里牵头落实解决,一旦落实,项目就马上可以启动。”温端稿说,一旦项目落地,青海温州商会的30多个会员企业也会出资入股,因为大家都相当看好新能源产业。

◆ 成长,源于“根”的供养

  ——访伯特利阀门集团董事长黄胜丰

  通讯员 赵成功

  黄胜丰总是说,其实他并不是标准意义上的回归温商,虽然他的企业分布在上海、丽水等地,但他的“根”一直扎在温州。

  伯特利阀门集团在他的带领下,从组建之初年产值2000多万元的小企业,发展到现在的浙江省工业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从“小帆船”到“航母”的成长,只用了十几年。在黄胜丰看来,这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根”的供养。

  作为“根在温州”的商人,黄胜丰曾经动摇过,在伯特利阀门需要跨越式发展的时候,温州的种种限制让他萌生了将企业搬出温州的念头。他一度准备在上海投资生产基地,将企业整体“搬”到上海去。

  最终,对故乡的深深情谊和温州近年来投资环境的优化,使他毅然将新的产业基地留在了温州。在永嘉罗东工业区,投资2.79亿元的伯特利阀门新基地正在紧张建设着。

  在不少人看来,他拿到的外部投资优惠远胜温州,黄胜丰依然“傻傻地”选择留在温州,他的决定需要很大勇气,甚至是一场“赌博”。他的勇气得到了家乡人的钦佩和回报,换来了永嘉县委、县政府对他项目的大力支持。永嘉县委书记盛秋平亲自挂帅为他协调解决各种难题,每月监督工程进展。

  近年来,温州各方面对温商回归的重视程度让黄胜丰很欣慰,这让他“心里暖洋洋,憋足了在家乡干事的劲头”。

  但黄胜丰也有他的建议:“如果基层的效率和服务意识可以提高,那才是温商真正福音。”此外,在当下产业转型升级的大形势下,黄胜丰认为温州还须提高人才储备的能力,“更多地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建设好自己的大学,并且有层次有计划地培养各类人才,特别是企业亟需的技工类人才。有了人才,温州这潭水才能活起来。”

◆ 故乡,正是投资的热土

  ——访辽宁温商吴昌伟

  记者 徐齐

  通讯员 包小娇

  这几日,一个名为“温州潘桥国际汽车城”的视频,得到了微信朋友圈里不少温州网友的转发。网友们看完视频后纷纷评论说,期待这样一个航母式的汽车城早日在温州落成。

  “你拿着身份证和银行卡来,买车、卖车、考证、年检,汽车城都能一站式解决。”温州潘桥国际汽车城的投资人,是在辽宁的温商吴昌伟。这一占地350亩地、约13亿元的投资,即使对于久经商战的他来说,也是个“大手笔”。因此,自从项目启动后,吴昌伟大部分时间都呆在了温州。

  “汽车城建成后,其中的二手车市场将是华东地区最大的。”吴昌伟介绍说,他其实很早就看好温州在二手车市场方面的优势。他介绍,在温州城区,大约每3.5个人就拥有1辆车,机动车拥有量全省最高,而车的档次也足以睥睨其他城市。“目前,台州路桥的二手车市场在浙南一代名气最大。等潘桥市场落成,我相信那句’买汽车到路桥’的口号会慢慢变成’买汽车到潘桥’!”吴昌伟充满信心地说。

  交谈时记者发现,吴昌伟对汽车城项目的信心,不仅来自对项目本身的看好、对温州消费市场的看好,更来自于项目落地这一两年来体会到的“温州速度”。

  2012年6月,吴昌伟和合作伙伴一起回温为汽车城项目寻找地块。瓯海区委书记厉秀珍得知后亲自接待,对吴一行到瓯海投资表示“举双手欢迎”。当时,潘桥这一地块上都还住着居民,政策处理问题尚未解决。吴昌伟得到的答复是,只需两个月,一定给予满意的答复!果然,到了9月上旬,土地涉及农户的所有协议都已签完。9月17日,离项目协议签订仅3个月时间,便举行了开工典礼。开工当天,区主要领导带着区土地、执法、辖区街道等部门的一把手到施工现场办公,帮助解决项目的各种手续流程。这让吴昌伟惊喜不已。

  施工过程中,还有一个“插曲”让吴昌伟感怀颇深。眼看项目进展了一半,汽车城所在的宁波路却仍然是“断头路”,车子没法开进去。吴昌伟打了一个文字报告到瓯海区政府。没过几天,区委书记厉秀珍竟亲自到了现场,带着五六个相关局的局长现场解决。3个月后,路通了。吴昌伟心头的一块大石头落了地。

  此外,吴昌伟口袋里的两张“绿卡”也让他感觉“倍儿爽”:一张是瓯海区政府向回归温商颁发的“绿卡”;另一张是今年正月初八,温州市委书记亲手给百名“温商回归功勋人物”和“温商回归先进人物”颁发的VIP卡。凭着两张卡,温商可以自由进出当地行政中心、到政府食堂用餐。去年底,吴昌伟拿着瓯海区给的“绿卡”到瓯海审批中心办增资手续。文件一递上,就被请到了VIP休息室,两个小时后,全部手续就办完了。而按正常速度,这一手续需要8个工作日审批!

  如今,遇到其他温商朋友想回温投资,吴昌伟有时还会做起“媒人”。前阵子,吴昌伟就推荐了一个洛阳的温商到瓯海注册公司。“按官方话说,这叫‘以商招商’。朋友也很信任我们的推荐,因为我们亲身经历过,靠谱!”

◆ 一颗赤子心,一片故乡情

  ——访华布岛集团董事长林允华

  通讯员 赵成功

  如今在温州苍南,林允华的名字几乎无人不知,他是最早的一批回归温商。当2003年温州企业出现外迁“潮”时,作为华布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的他却悄然回到温州,准备在家乡再创业。

  “60后”林允华,出生在苍南桥墩的一个叫横墙的小村庄。山村清贫的生活,艰苦的环境,铸就了他肯于吃苦、热爱劳动的精神。17岁时,林允华带着家人给的8元钱,脚踩泥泞的土路,身背父母的期望,沿着曲折的乡路,踏上了去山西省陆安煤矿做挖煤工的“淘金”之路。

  在外拼搏30余年,林允华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并华丽转身,在山西和宁波等地创办的企业都获得了巨大成功。

  “胡马依北风,越鸟朝南枝”。漂泊在外,林允华总会想起家乡:“对家园,仿佛有着天然的热爱和眷恋。”

  在苍南县政府“回乡投资”的感召下,林允华回到家乡桥墩,爬上了熟悉的玉苍山。旧地重游,耳闻目睹家乡旅游产业的滞后,林允华萌生了强烈的回乡投资旅游业的念头。

  没想到在第一次董事会上,26位董事齐刷刷地对他说“不”;不甘心的他又亲自带着董事们来苍南观光考察,回去的全体会议上,董事会又是无一例外的全数投上反对票;第三次董事会上,林允华冒着董事们罢免他董事长职务、统一退股的发难,依然掷地有声:“打死我也一定要回苍南投资。”

  林允华的坚持和对家乡的一往情深,终于打动了董事会。现在,总投资上亿元的温州华玉山庄,已成为玉苍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一张亮丽的“金名片”,强有力地提升了苍南旅游的接待服务功能和旅游产业形象。

  林允华回乡,除投资建设了华玉山庄旅游度假村外,还投资建设了小源村山野茶油示范基地,开发建设完成怡和城市家园、天和家园一期等项目,带动了苍南新区城市发展。到目前,他回乡投资额已超30亿元。目前正在建设天和家园二期、瑞和家园、加上准备启动的天和家园三期项目。预计在未来2年内,他在温州地区的投资额会超过50亿元。

  对于温州投资环境的日趋改善,林允华深有感触。在他看来,如今的家乡机会越来越多了,“今后温州的旅游业、绿色农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温州的房地产业未来几年还有发展的空间。”

◆ 最是怀恋故乡山水

  ——访齐齐哈尔市温州商会会长章国龙

  见习记者 郭兴华

  “如今喝的是嫩江水,吃的是黑土粮,但一颗心却在瓯江边。”黑龙江齐齐哈尔市温州商会会长章国龙说,身处白山黑水的北国,他最怀恋的是故乡温州。

  16岁离家,章国龙到过西藏、福建、贵州、甘肃,又长居东北,做过木工、开过理发店、推销过柳市电器,到如今成为成功的企业家。无论地域和身份如何变化,他对故乡的牵挂从未改变。

  春节前后的这些天,章国龙很忙,他一直琢磨着今年组织一个“东北温商家乡行”活动。依托商会的力量,组织在东北发展的温州人回乡走一走、看一看,寻找回报桑梓的机会。

  “温商回归,在外温州商会的会长要带头。”章国龙是这么说的,也一直是这么做的。这两年,他在温州永嘉建起了农家乐项目,成为当地旅游的一大“胜景”;他已着手准备在温州设立粮仓仓储基地,把东北的粮食运到温州。

  现在,章国龙又盯上了温州的旅游资源。在他看来,温州山水和人文资源自成特色,但往往“养在深闺人未识”,如果做好整体开发建设和宣传包装,完全有能力打造成浙南地区乃至江南地区的“旅游目的地”。“让游客不仅仅是逗留一两天,而是可以在连线成网的‘旅游景点群’里徜徉更长的时间;旅游收入也不仅仅靠门票,而是靠完整的旅游产业链。”

  接下来,章国龙就将联合一批在外温商对温州旅游资源进行整体的调查设计。他最终的梦想是,把“温州旅游”打造成和“杭州旅游”一样蜚声四海的品牌。

  “作为温州人,反哺家乡,为家乡做出贡献,既是责任,更是义务。”章国龙告诉记者,和他一样的在外温商,脑海里都有一片故乡最美的山水,如果宣传“温州旅游”,相信每个人都会不遗余力。“最起码,250多个在外温州商会,就可以是服务与宣传‘温州旅游’的办事处、宣传点。集合大家的力量,就能让越来越多的人走进美丽温州。”

温州要有大战略

  吴家齐 (北京温州商会会长):

  温州经济就是温州人经济,故土情深,荣归故里,始终是温商回归的源动力。但历经市场经济洗礼的温州,不能仅靠浓情感召温商,更好的方针政策,更优的投资环境,才是留住温商的决定性因素。

  温州是个可以跟杭州、宁波等城市媲美的美好宜居城市。在劳动力缺失、土地等资源匮乏的不利条件下,温州更应放眼未来,着眼于更高的城市定位,以更深远的战略目标来重塑温州形象。温州迫切需要提升城市格局,突出产业重点,引进人才技术,做好产业转型升级,做强做大品牌,缔造以都市文化为品牌的核心城市。

  同时,温州原有独特优势犹在,希望温州市政府完善配套政策,提高政府服务,给回归温商提供优良的投资和运营环境。天时地利人和,才能有更好的未来。

呼唤政策更灵活

  王云龙 (嘉恒置业董事长):

  2010年,我们怀揣着反哺家乡、提振家乡城市建设的理想,斥资建设乐清市迄今投资规模最大、档次最高、功能最全的综合体项目南虹广场。

  由于回归的时候,当时的温州恰处于房地产市场的高点,当时我们和市政府签订的协议中,没有规定享有商业地产可分割等优惠政策。没过多久,房地产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随后温州引进的大型综合体项目,都允许开发商分割相当比例的商业地产,以帮助开发商尽快回笼资金。目前,南虹广场的建设中,也遇到了资金回笼过慢、导致资金后续很难跟上的问题。真诚希望政府在政策上能有更多灵活性,多为企业考虑、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长远考虑。多算大账,少算小账,让政策和服务更有利于回归温商的长远发展。

用好在外温州商会平台

  叶建海 (长沙温州商会会长):

  期待温州的招商,能把在外温商发展得好、温州又能引得进的项目,作为温商回归的重点,让温商回归的项目真正落地开花、结出果实。同时,温州招商一定要牵住商会的红绳,多运用商会的成熟平台,使在外温商与招商部门能实现更加直接有效的沟通。

回归马蹄疾 服务再给力

  黄宣钱 (新疆温州商会会长):

  在新疆的温商回乡投资已酝酿很久,现在到了最好的时候。政府部门对温商回归的重视和努力,让在外温商都看在眼里。建议政府在引领温商回归的过程中,应规避以往招商过程中“嫌小爱大”的心态,对温商相对于国际国内大型企业规模较小的回归项目也应充分重视。毕竟,最广大的温商群体还是以“蚂蚁”的姿态出现,但一只只“蚂蚁”聚集起来,就能搬得动“大象”。

政府服务更加保姆化

  张武 (南京温州商会会长):

  现在温州招商的“硬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下一步期待家乡能更深入地推进“软环境”的改善,特别是政府服务能够更加“保姆化”。企业很多项目落地建设,需要跟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相关部门打交道,只有各个部门都能突出服务意识,才能让回归的温商更加省心、放心、舒心。

  (图片除署名外由温州市经合办提供)


浙江日报 今日温州 00018 故乡,发出诱人的呼唤 2014-02-27 浙江日报2014-02-2700007;浙江日报2014-02-2700008;浙江日报2014-02-2700022;浙江日报2014-02-2700030;浙江日报2014-02-2700009;浙江日报2014-02-2700015;浙江日报2014-02-2700023;浙江日报2014-02-2700031;浙江日报2014-02-2700011;浙江日报2014-02-2700016;浙江日报2014-02-2700026;浙江日报2014-02-2700028;浙江日报2014-02-2700032;浙江日报2014-02-2700034;浙江日报2014-02-2700036;浙江日报2014-02-2700038 2 2014年02月2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