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人文

新课改后体验杭师大附中职业生涯规划课

梦想生长在花季

  本报杭州2月24日讯

  记者 石天星 通讯员 董莉 李涵照

  初春,杭师大附中校园开始吐露新绿。

  教室里,王静丽老师正给高一学生上课。这是开学以来上的第一堂职业生涯规划课。上个学期,杭师大附中开设了179门选修课,学生们可以自由选课,职业生涯规划课是一门校本课,意味着每个学生都要上。

  了解自己

  坐在第一排的邵琪,是个扎着马尾辫的17岁女孩,教室里有三四十名学生,有的是她的同班同学,有的则是来自高一的其他班级。

  “请你预计一下,你一分钟能拍手多少次?”听到王老师的发问,邵琪和其他同学一起拍起手来,先是稀稀落落的几声,几秒钟后,掌声响成了一片。

  一分钟时间到,掌声停息。邵琪拍了140多下,而她原来估计是60多下。她很吃惊:居然能拍这么多下。“大家是不是都发现实际次数和自己的估计相差很大?”王老师说:“这其实说明,我们常常会低估自己的能力。”

  学生们发出一阵恍然大悟的笑声。

  王静丽让学生们一起观看《最强大脑》中“数学天才”的相关视频,她启发同学们,天赋是存在的,但如果不去发现,没有加以发展,那么也可能被埋没。“老师,你觉得一个人聪明与否,是用什么来衡量的?”一名学生问道,而这正中王静丽下怀,因为这堂课正是想给学生们讲多元智力理论,即智力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

  “实际上,人的能力是多面的,要善于发现自己的潜能,在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之外,还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等。不同的人擅长不同的智能,而每一种智能都有其最对应的职业。”

  教室里鸦雀无声,花季少年充满了好奇,他们想了解世界,更想了解自己。

  规划人生

  “高中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和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是有不同的。”课后,坐在色调柔和的心理咨询室里,王静丽老师谈起自己对这门课的理解:“大学生更多的是侧向于如何找工作,而对高中生,更多的是让他们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认识专业和职业,帮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

  每堂课开始前,王老师都会请两三位学生走上讲台演讲——谈自己最想从事的职业。畅谈梦想让这群少年青春飞扬。“我想成为一名职业旅行家,但我爸妈听了很不理解,他们皱着鼻子说,怎么想干这个。”邵琪忍不住咯咯直笑,她说,有的同学想从事的职业更奇葩,简直让人不忍直视……

  “上了规划课之后,我觉得是应该从现在就开始思考未来。”邵琪说,她父母都从事金融业,但她喜欢艺术。在上职业生涯规划课时,她做了老师布置的多项心理测试,更加确信自己是艺术型的人。“所以我开始学习古筝,还选修了一门外国文化的课。”

  王静丽说:“上职业生涯规划课就是提前给学生们一个橡皮擦,如果发现以前的选择不对就擦掉重来。”

  杭师大附中校长任学宝认为,人是有差异的,人的特长也有差异,教育者更应该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过去,学生都是埋头读书,只想着考一个更高的分数,进了大学之后发现专业不是自己喜欢的,学不下去只得转专业,实际上是很大的浪费,而现在就是要他们在选择专业之前先了解自己,了解自己适宜的专业。

  梦见苹果

  在我省,不少学校都开设了职业规划课。德清高级中学从高一到高三都开设了“规划人生 幸福一生”的生涯教育指导课程,还成立了由老师、学生和家长组成的成长共同体,每个共同体由6至8名学生及家长和一名指导老师组成。校长陆国民说,职业生涯规划课就像一条从上往下反推的“路”。他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只毛毛虫,喜欢吃苹果,但和其他的毛毛虫不一样,它是一条很有计划性的毛毛虫。它发现,站在苹果树下,从下往上找路时,会遇到很多分叉,有各种各样的爬法。它很细心地从苹果的位置,由上往下反推至目前所处的位置,记下了这条确定的路径。于是,它开始往上爬,当遇到分支时,它一点也不慌张,因为它知道该往哪条路走,而不必跟着一大堆虫去挤破头。

  “‘苹果’就是我们的人生目标之一,爬树的过程就是职业生涯。等学业完成后,我们都得爬上这棵苹果树去寻找未来。”陆国民说,但愿每个学生都能像童话里的毛毛虫,更快地找到自己的苹果。


浙江日报 人文 00013 梦想生长在花季 2014-02-25 3374047 2 2014年02月2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