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经济·潮生活

“没想到还可这么干”

——杭州的哥车队的移动互联生活

  记者 刘乐平

  本报讯 在杭城打的,你很有可能遇上一位新潮的哥:使用两台以上的手机或者平板电脑,熟练地切换不同打车软件;利用微信群组成互助组,抢下预约用车客户,共享给更合适的人进行资源互换。如果心情好,的哥会告诉你,通过某打车软件已经赚了近百元补贴,或者兴奋地跟你讨论,哪个打车软件补贴今天又涨了。

  出租车司机,这个人们印象里普遍沉默和传统的群体,已经完全被打车软件的“烧钱”政策搅动起来了,兴奋不已。“开了这么多年出租车,没想到这活还可以这么干,一下子觉得干着有激情了”——这是杭城很多出租车司机的切身感受。出租车行业的改变,或许将从的哥开始。

  运用微信揽客

  通过手机软件叫车,然后等着司机来接,很多人习惯了这样打的。这段时间,“快的”和“嘀嘀”两大打车软件“烧钱血拼”,网络叫车更是变得大为普及。

  蒋烨是杭州最早利用微信做生意的出租车司机。那是前年的事,对于当时的蒋烨来说,微信还很新奇,他发现微信有一个功能,可以搜索到周围用户。“我当时用了一下,就立刻想到,这个功能可以拿来寻找客户。”

  在人群密集地,比如机场,他用微信定位加好友。那时,蒋烨就有目标客户意识。“我不是所有人都加,如果朋友圈里都是情啊爱啊,那应该是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这个不加。因为我的目标客户是经常出行的商务人士”。

  最初,蒋烨和另一个同事一起揽机场线。从市区到机场,出租车跑一趟,至少一百多元,一天只要做几个接机送机的单子,营业额就上去了。微信揽客效果的确不错,加入他们队伍的人慢慢变多,蒋烨开始定“规矩”:车辆要干净整洁,对客人要守时守信,服务质量要重视——这些都是车队的成员须遵守的规则。除此之外,入队的司机必须配备大屏幕的智能手机,要能熟练使用微信,车里必须有网络等。

  蒋烨的微信现在叫“杭州出租车预约V车队”,通过他的微信公众账号提供系统入口,客户点击“我要约车”,会自动链接到系统平台。约车成功后,平台自动推送订单信息,一小时内的订单会上线。

  这个账号不仅是单纯的微信接单,也成了车队的管理平台,比方约定一个时间,车队成员开微信会议,反馈客户信息。“很多老客户会将乘车感受反馈给我们,做得不好的司机,我们会教育。”

  靠谱的服务模式让V车队拥有了很多老客户。“我们开出租车的,以前没有回头客这个说法,转来转去,搭上谁就是谁。有了这个平台,就有了很多回头客,这在以前是没法做到的。”车队内一位司机感慨地说。

  “我开了15年出租车,行业基本没有什么变化,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也不高,组成一个高水准的车队,对出租车行业也是一种提升。” 蒋烨说。2012年3月V车队成立时,只有几个人几辆车,现在不同公司150多辆车加入。“这是一项事业,我们就是要集合杭州最好的的哥。”

  车队现在拥有自己的预约平台,覆盖4G无线wifi,支持手机支付宝付款。蒋烨说,现在最要紧的是做好自己的公众账号,把约车平台做好推广出去。

  装备不断升级

  46岁的杭州的哥潘师傅,他的移动互联网生活始于去年6月份。“两个公司的人,在机场找出租司机,给我们介绍这个软件,当时听了还不大明白是咋回事。不是有礼品送吗?就扫描(二维码)安装上了”。

  “刚开始,有的单子公司有奖励,补贴话费。一个月下来也能整个一两百话费,每个月打电话都够用了。”随着竞争加剧,“快的”和“嘀嘀”启动“烧钱血拼”模式,直接补贴司机和乘客。这让本来漫不经心、只想赚点电话费的潘师傅兴奋起来,“做一单生意,补你多少钱,这可是实打实的钞票。”

  重视程度不一样了,设备自然就鸟枪换炮。原来的旧手机惨遭淘汰,潘师傅向记者展示专门用于抢活的“神器”,两部智能手机,一台移动路由器。被人夸赞“装备齐全”时,他颇不以为然。“我的装备算是差的,有人专门为了抢活,用NOTE3。我准备要买台平板电脑,专门用于抢活儿,网络已经换成4G了。”

  “用什么设备,对你们收入有影响吗?”记者问潘师傅。

  “这还用问?设备好,当然就有利。眼瞅着大几十块的活儿,设备不行,网速不快,你就抢不上。”

  “有了打车软件,你们拉活的方式跟原来有什么变化?” 记者继续问。

  “我现在很少路上扫街了,一般会猫在白领多的地方,像滨江一些写字楼,延安路上的大商场,找个信号好的地方猫着,看到合适活儿马上拿下。这样会比原来省不少事儿,钱还不少赚。”

  像潘师傅这样的司机越来越多,相熟的就组成了各种微信群沟通,互相分享订单。“有时候我抢的单来不及做,就让给另一个司机,下次有合适的别人也会给我。”几个月下来,潘师傅的支付宝账户里已经躺着几千元,“平均算下来,每个月多挣一千多元钱。”

  让一名出租车司机变成科技产品的用户,利益驱动很关键,但不少的哥更看重打车软件带来的客源。“一单快结束时,路上我可以同时抢下一个附近的订单,这不是比开着出租车在街上瞎转悠、找客源好得多吗?”这样出租车的空置率比以前大为降低。

  这是潘师傅开出租车的第14个年头,想想几年前,自己手机下首歌曲还得找人代劳,潘师傅总是很感慨,“那时候还有这么一个生意嘛,代下载MP3一首歌多少钱。”

  颠覆不可逆转

  一度,某打车应用出现故障,很多用户打不到车了,司机也接不到单了。于是乎,司机茫然了,这是要在写字楼下面等呢?还是出去随便转悠兜客呢?有那么一瞬间,出租车司机丁师傅真不知道车要往哪个方向开了,他感觉,在路边拦车的人都比以前要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人人拿着手机,东张西望,翘首以盼。

  丁师傅并不讳言,跟以前相比,最近几个月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抢单”和“挑单”上。这样做给他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通过打车软件,他能迅速地知道附近有哪些人要打车,要去什么地方,反应快就能抢到自己中意的单子。而不用像以前一样,完全凭经验和运气在马路上转。“哪怕补贴没了,我还是会用这个软件。”

  眼下,打车补贴似乎还停不下来,而无数的“攻略”被创造出来。网上有一个段子说,有用户在去机场的路上,轮换使用两个软件把一段路程拆解成了6次支付,结果比平常省了几十元,很多出租车司机也利用规则上的漏洞去“骗”两大巨头的补贴。

  某IT企业职员罗小姐表示,补贴确实有吸引力,但不奖励我也会用,预约用车挺方便的,不用站外面傻等。“你急着要用车的时候,起码有一个途径可以预约车。特别是遇到类似赶火车这种急事,加价你也愿意。”

  补贴取消之后,未来打车市场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有专家表示,未来调度系统被互联网摧毁,招手打车将成为很奢侈的一件事。因为出租车司机将依赖于互联网公司,不接入系统,司机可能未来没有业务。那时候,随手打车越来越难,软件叫车也可能从减免走向收费。

  无论如何,有一点已经可以肯定,打车应用对传统模式的颠覆已经不可逆转。


浙江日报 经济·潮生活 00010 “没想到还可这么干” 2014-02-24 3374018 2 2014年02月2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