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专版

文章导航

“五水共治”看婺城

  “五水共治”看婺城

  一场史无前例的“五水共治”攻坚战正在金华婺城大地全面展开:初战“沙金兰”、再战“龙须沟”、决战“长湖”……处在我省中部核心城区的婺城区,在全面完成百万市民饮用的源头水整治行动后,又马不停蹄、连续作战,吹响了全民治水、倒逼产业转型升级的“集结号”, 投入了新战役。

  婺城区大地正上演着任务一场比一场艰巨、规模一个比一个强大的治水连环战,堪称婺城治水史上空前的大会战。

初战“沙金兰”

  走进沙金兰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一派灵秀风光:碧波浩淼、青松苍虬,针叶间一点残雪,晶莹剔透,间或有鸟儿鸣唱着,飞向远方……这样一处静谧的地方,很难想像半年前正经历着一场不见硝烟的“战役”。

  金华“大水缸”一度受到源头污染威胁

  众所周知,沙畈、金兰水库是金华百万市民饮用的自来水之源,因此,“沙金兰”被形象地称为金华的“大水缸”。可是,一直以来,这个“大水缸”受到当地山民生产生活的污染,引起市民的广泛关注。早在2002年,婺城区沙畈乡黄家田村党支部书记傅大富在金华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提交了一份《关于要求在沙畈乡沙金兰库区建立自然生态保护区的议案》,受到广泛关注,并被大会确定为“一号议案”。很快,市政府出台《金华市沙金兰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建设和保护规划》,要求在功能区禁止发展工业、禁止伐木、限养畜禽……因种种原因,山区居民没有实现“整体移民下山,搬迁进镇”的蓝图。为了生存,为了发展经济,当地的畜禽养殖场、锯板厂始终“屹立”不倒,成为一直无法彻底整治的污染源,造成每年超过5000吨的畜禽粪便和生产生活垃圾排放到“沙金兰”。

  11年的治理难题,仅用2个月彻底破解

  治水!治水!金华人的“大水缸”要永葆清冽甘甜,沙金兰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必须彻底清除污染源。2013年7月初,婺城区部署展开了沙金兰水源涵养生态功能综合整治专项行动。这一次,婺城区委、区政府要下大决心、花大力气,以铁的手腕予以治理。

  2013年7月至9月间,区委主要领导多次前往有关乡镇召开现场推进会,并深入农户家中,听取意见,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区各有关部门负责人也纷纷进库区开展现场办公,提供服务解决实际困难,以各种形式帮助农户出谋划策转移产业;相关乡镇党员干部更是夜以继日,走村入户为群众答疑惑、解难题、化矛盾、转思想……正是靠着这样锲而不舍的韧劲,以及农户对“百万人喝水是大事,必须为水让路”的理解和配合,成就了这场“战役”的最终胜利。

  两个多月,婺城区全面关停、拆除95家养殖场、49家锯板厂和4家采砂场。5055头畜禽、32347平方米厂房栏舍,成就了此次整治100%的完成率,彻底解决了过去11年未能破解的难题。

  建立长效机制,保障百万人安全用水

  “关了奶牛场,我家7口人你来养!”2013年8月17日,在沙畈乡副乡长戴增荣第15次上门时,店边村梧桐溪边的奶牛养殖户李增根还是这句话。李增根的养殖场没有任何排污设施,养着23头奶牛。也就是说,23头奶牛每天产生的污水都会直接排入梧桐溪,进而汇入“沙金兰”。可是,另一方面,李增根上有年迈的双亲,下有一对尚在上学的女儿,中间还有一个弱智的妹妹,一家7口全指着这些奶牛过活。

  为了一家人的生计,李增根梗直了脖子——奶牛场一定要办;为了100万人的“大水缸”,戴增荣磨破了嘴皮——奶牛场一定要关。当然,奶牛场关了,农户家的生计不能断!戴增荣努力想为李增根寻找新的出路,却屡屡受挫。原因很简单,李增根除了拥有丰富的奶牛养殖经验以外,并没有其他特长或技能,转行比较困难且本人也很抵制。最终,沙畈乡党委、政府出面联系了区农林局、畜牧局,为他找到了新的养殖场所——长山乡惠君奶牛养殖小区。以后的生计有了保障,又被乡干部百折不挠的精神所打动,李增根终于在搬迁协议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让李增根感动的是,搬迁协议签了,乡干部并没有“完事儿就走人”,反而再送了他一份“大礼”。原来,李增根实地查看了养殖小区的环境后,有了扩大养殖规模的打算,但缺乏一定的资金。得知这个情况,乡干部二话不说,立即着手准备相关材料,开始跑部门帮助他申请小额扶贫创业贷款。对此,李增根高兴地说:“一开始,我以为政府不给我活路了。没想到,坏事变成了好事,我扩大养殖规模有希望了。”

  为了解除当地农民的后顾之忧,婺城区全力以赴做起了引导农民进行产业转型工作。婺城区农林局先后派出专家进驻沙畈,引导农民进行产业转移,大力发展毛竹、油茶、红豆杉、香榧、水果等种植业,走生态农业之路;及时做好帮扶工作,为有意向搬迁到山外发展的养殖户和锯板加工厂做好产业对接。区农办积极鼓励山民异地搬迁,到山外创业,实现下山脱贫。区妇联牵头联系,沙畈乡组织了一批已关停猪场的养殖大户,前往庆元县黄田镇考察灰树花产业发展之路;区妇联还表示,今后会在山区经常性举办家政服务培训、来料加工对接,让山区妇女尽快实现产业转型。

  另一方面,社会各界也纷纷对沙金兰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农民伸出了援手。沙畈乡周辽村的女强人倪海芝提出,让山区妇女姐妹走出大山从事家政服务业。倪海芝2012年在市区成立了海芝家政服务公司,吸引了近百名山区妇女从事家政服务。在沙畈有4500亩茶园的采云间公司,决定今后加大对山区茶园的扩容,以有机茶生产解决更多的农民就业门路。还有从事传媒工作的爱心老板张洋,以高于市场收购价5元/公斤的价格,收购了一家养猪场全部的生猪,只为了“老乡,今后你就不用再为生猪不好销售的事情烦恼了。”

  正是对未来生活有了新的打算、新的梦想,有了捧起新“饭碗”的机会,沙金兰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的农民们才有了告别污染水源的畜禽养殖业、木材加工业的勇气和信心,由此成功化解1万人“吃饭”和100万人“喝水”的矛盾。

再战“龙须沟”

  “‘最差河流’我来当河长!”婺城区委主要领导的话掷地有声。

  婺城治水,首战告捷,沙金兰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整改工作实现了100%的完成率。一鼓作气之下,婺城区党委、政府转而再战“龙须沟”:“最差河流”桐溪,污染日益严重的通园溪、厚大溪、回溪都列入了此次“战役”范围。

  昔日“清水溪”,后成“龙须沟”

  “我小的时候,一到夏天就往桐溪里钻,抓鱼、捡螺蛳、玩水……那时候水很清,是沿岸小孩子们夏天最大的乐园。说实话,当时不觉得她会改变,以为能一年一年,永远在这里戏水玩乐。没想到,如今只能在记忆里寻找桐溪清水悠悠的样子了。”白龙桥镇龙蟠村年近四十的徐先生无限感慨地说。

  桐溪全长22公里,流域面积53平方公里,其中长山乡东屏村至金华江汇合口长12.6公里,河道平均宽度20米左右,流经长山乡、白龙桥镇的12个村庄。这条曾经清如许的美丽河流,给两岸百姓留下了无数美好的童年记忆,如今却因黑臭的溪水、遍布的垃圾被冠以“最差河流”之称。这成了政府和当地群众的隐痛。

  “桐溪成了‘最差河流’,我们这些住桐溪边上的人,心里难受是肯定的。可是,无话可说、无可辩驳。她会变黑变臭变脏,是我们自己的过错,没有珍惜她、保护她、重视她。”长山乡思村村民詹汝金坦言。笔者调查走访了解到,桐溪沿岸以及上游的山塘水库边,畜禽养殖户、养殖场众多,加上非法采矿制砂厂产生的废渣、居民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都直接倒入溪中,经年累月,“制造”出了如今黑、臭、脏的“最差河流”。

  全力出击,誓把“龙须沟”变回“清水溪”

  “治理桐溪,我绝对配合。”这是长山乡长山一村养猪大户徐桂金说的话。徐桂金的养猪场办了很多年,因贪图省事,一直以来,粪水都直排沟渠,流入桐溪。去年8月,整治桐溪战役打响。畜禽养殖场众多的长山乡,将整治养殖场列为重点。为此,乡党委、政府安排工作人员一一走访到户,发动养殖户建设沼气池、化粪池,杜绝污水直排,徐桂金正是其中之一。

  徐桂金坦言,他早就意识到污水直排的弊端,“一到夏天,臭气熏天,不仅自己闻着难受,而且影响到其他村民的生活。”不过,因为抱着“单靠自己一家不直排,桐溪也不会变干净”这样的想法,他便始终“随大流”了。桐溪整治启动后,长山乡、村两级党员干部纷纷下溪捡垃圾、捞污物、清淤泥……如火如荼的行动,徐桂金都看在眼里,对政府动真格整治桐溪有了信心。因此,当乡干部上门劝说其建设沼气池或化粪池时,他爽快地表示:“我马上就建化粪池,到时候,粪水可以还田还林,变废为宝。”短短10多天,徐桂金赶工完成了化粪池建设,他的养猪场排水沟里,从此断了“黑水流”。

  至今年春节前,长山乡已将桐溪河道200米范围内的养殖场划定为限养区;通过“三改一拆”对35家畜禽养殖场实施了关停;促使20多家养殖场新建了沼气池、化粪池等设施……

  婺城区水务局安排人力和挖掘机,对桐溪流域全域范围淤泥和建筑垃圾沉积比较严重的河段,进行了清淤清污工作。白龙桥镇也组织力量,对桐溪辖区段展开全面整治,清理溪内水上漂浮物,以及河床沉淀垃圾。

  应该说,经过几个月的整治,桐溪脏差现象有了一定改善。“不过,周边养殖场污水直排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沿岸群众已经养成的乱扔、乱倒垃圾恶习,也需要进一步引导,甚至处罚整改,才能彻底消除。桐溪整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长山乡党委书记方向正说。

  区委主要领导多次到桐溪流域调研走访,对桐溪流域的治理作出了部署。2014年,桐溪仍将是婺城“五水共治”工作的重点河流之一,以“力争实现全流域基本达到Ⅴ类水”的目标,以“全民参与、全域治理”的思路继续全力推进。此外,2014年,通园溪、厚大溪、回溪等溪流整治工作也在同步推进。

  在此同时,婺城还为打造“最美河流”白沙溪作出了种种努力。白沙溪拥有浙江省最早兴建的水利工程——东汉建武三年(公元27年),由卢文台率众建成的三十六堰。她的自然风光以及三十六堰之灌溉功能,得到了历代名人赞赏,南宋右丞相王淮、明代诗人杜恒都曾赋诗咏叹。可是,非法采砂、畜禽养殖污水直排、乱倒建筑垃圾、废弃物……让白沙溪这颗明珠日渐暗淡。

  为此,婺城区政府主要领导挂帅“河长”之职,展开整治白沙溪,打造“最美河流”行动。2013年年底,婺城区水务局、白沙溪沿岸乡镇、行政村展开了一波又一波行动,关停了流域内的非法采矿采砂厂3家,劝离畜禽养殖户2家,集中清除淤泥7000多立方米、建筑垃圾3000余立方米。此外,区水务局还在白沙溪临江大桥段种植了21万株芦苇,并委托绿化养护部门再次对河道亲水平台两侧绿化进行修剪、提档。白沙溪里的垃圾变少了,水更清、景更美了,更重要的是,沿岸群众由此更加珍惜这片美丽的水域。

决战“长湖”

  长湖治理有多难,群众盼望治理的心就有多强烈。早在2005年,有媒体就以《昔日十里美景 今朝一潭臭水》为题,曝光了“十里长湖”污染严重,灌溉田让人烂脚的问题。近年来,每年的市、区“两会”都有代表、委员呼吁治理长湖。长湖治理也曾列入城市建设规划,但因所需资金巨大,“不动则已,动辄几亿元”成为十年不曾跨越的“拦路虎”。

  这一次,长湖综合治理真的动起来了!

  十里长湖美如画,蒙受污染已多年

  长湖是金华江(婺江)自然形成的古河道,东西长约12.2公里,湖面面积约416亩。始修于南宋元至正辛巳年(公元1341年)的《北溪陈氏宗谱》(卷之一)有载:婺江北面的一条支流,称长湖。位于金华城西,源自通济桥北端溪下街的入溪口,经过化潭桥、白马湖……横烟溪口入婺江。此外,道光《金华县志》亦对长湖有类似记载。由此可见,长湖古时出水婺江,后又汇于婺江。但从前些年修编的《婺城水利志》来看,如今的长湖自然进水口已完全封闭,只能靠乾竹电灌进行机械进水了。

  沿湖村民口中的长湖,则显得更加鲜活一些。乾西乡上陈、湖头、雅宅3个行政村占据了整条长湖一半多,同时亦是湖面最宽阔的一段。上世纪70年代末,当时的长湖水清如镜,风景优美,不仅有着“十里长湖”之美称,还成就了“水阁上陈”之名。这里的水就是沿岸百姓的饮用之水,所出的鱼虾螺蛳等物,既是他们餐桌上的佳肴,也是各村集体收入的重要来源;同时她还是大家洗澡、戏水的最佳场所。可以说,沿岸的老一辈人,几乎每一个都有一段关于长湖的美好记忆。

  在城市化进程中,长湖连接婺江的出水口被堵,后虽建有乾竹电灌,却终显被动,“十里长湖”渐成死水。与此同时,长湖上游陆续出现过染化厂、水轮机厂、化肥厂、肉联厂、食品厂、汽车保养厂、凉帽山煤场等污染企业,各种污水甚至是含有毒素的水源都被直接排入长湖。另外,部分城市居民、沿岸村民的生活污水,畜禽养殖场等生产污水也汇集于此。经年累月,原本清澈的饮用水、灌溉水变成了大家不敢碰的“黑色毒水”,还成了水葫芦的“天堂”。由于一直看不到治理的希望,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人将长湖当成巨型垃圾场,各种废弃物、垃圾直接丢入湖中,最终使其成了令人作呕的“垃圾湖”。

  启动重点攻坚,“长湖”有望重焕昔日风采

  不过,对长湖来说,水葫芦遮天蔽日,垃圾遍布湖面的“垃圾湖”形象,已经是一个月前的事了。尽管婺城区正式启动长湖综合治理行动时,正是新春佳节来临之际,面临劳动力难求的局面,长湖综合治理指挥部却将各部门“拧成一股绳”,同时沿湖的城西街道、乾西乡、竹马乡老百姓也积极参与,最终“抢”出了时间和进度。

  “这是我所经历过的最容易布置的一次工作任务。”这是乾西乡党委书记戴忠余的感慨。1月22日,戴忠余组织上陈、湖头、雅宅3个村两委成员布置长湖治理的第一阶段任务——清理湖面。“当时,3个村两委成员态度非常一致:‘我们3个村都是陈姓兄弟,只要是长湖治理,什么都好说。不用说面积谁多谁少,按乡里的分工,我们各自先做,谁先做好了,一定帮助另外的村一起做,做好为止!’”戴忠余说。

  此后,3个村纷纷发动村民,放弃春节休息时间,加班加点展开了清理湖面的工作。“三兄弟”也确实做到了“什么都好说”的承诺,自发展开了友好又激烈的“比学赶超”行动。

  雅宅村早在1月18日就安排人员下湖打捞垃圾等漂浮物了,几天下来,摸索出了一些经验:在长绳索中间系五爪钩,钩子抛出之后,将绳索拉直,两头都可以使力,能拉动较多的水葫芦,配合小船的水面作业,挖掘机在岸边打捞,效率比较高。雅宅村并没有藏私,很快将这些窍门传授给了上陈、湖头两村。甚至非沿湖的群众也来帮忙了。在戴忠余发出一条“清理湖面水葫芦”的求助微博后,有热心人专程赶到长湖查看情况,然后提出了中肯的建议。于是,随着劳动号子声、机械作业声,被遮蔽多年的长湖水面开始一点点重见天日。

  截至目前,长湖湖面清理已经基本完成。没有了垃圾和水葫芦的长湖,着实恢复了几分秀丽模样。

  如今,长湖治理已进入湖底清淤阶段。从目前情况看,长湖主河道淤泥深度约有2至3米,加上周边水系的淤泥,估计淤泥总量达80万立方米。

  农历正月初三(2月2日),江苏东方生态清淤工程有限公司的生态清淤一体化大型机器设备进场。经技术人员10多天的安装、调试,日前,该设备已投入使用,预计通过半年时间,完成长湖全线清淤。据介绍,清淤作业时,清淤船将吸上水底的淤泥,输入管道和分离系统,进入沉淀池沉淀,淤泥脱水后清运出去,污水处理后还湖,可避免运输过程中出现二次污染。

  当然,长湖治理,还需要做很多工作:流域截污纳管工程,周边违建点的“三改一拆”、“四破”整治,引水和防洪排涝,河道保洁等等。对此,婺城区委主要领导表示,要迎难而上,全力以赴,扎实做好综合治理各个环节,快速、科学推进整治工作。按照长湖治理总体思路,实现“至2014年底,长湖流域整体水质基本消除劣V类;至2015年底,流域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在75%以上,流域生态良性循环;至2016年,流域基本达到III类水质”的目标。

  文摄:陈汝平 姜景芳 等


浙江日报 专版 00008 “五水共治”看婺城 2014-02-24 浙江日报2014-02-2400006;浙江日报2014-02-2400007;浙江日报2014-02-2400011;浙江日报2014-02-2400014;浙江日报2014-02-2400009;浙江日报2014-02-2400017 2 2014年02月2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