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人文·朝文新智

收藏百年婚俗史

  瑞安日报记者 庄颖昶

  本报讯 瑞安市新博物馆成为市民假期的好去处。在展厅里,有一份长约64厘米、宽24厘米的“中华民国廿二年”的结婚证特别显眼,这是当地专门收藏结婚证的市民叶建国捐献的一张婚书,也是他收藏的结婚证中规格最大的。今年50多岁的叶建国一共藏有从民国以来的400多对夫妇的结婚证,一份份不同风格的结婚证见证着百年中国婚史,记录着中国婚俗文化。

  记者在叶建国家中看到,这400多对夫妇的婚书(结婚证)中,最早的是“中华民国11年”的婚书,最小的一张是1979年洛阳一对新人的结婚证,长15厘米,宽11厘米。他收藏的第一张结婚证,是一张上世纪50年代的上虞婚书,如同一幅精美的画,画面有人物、喜鹊、鸳鸯等,整体造型非常漂亮。

  从收集结婚证中,叶建国仿佛看到了不同时期的婚俗习惯、民族风情,发现了一些非常有趣的事情。旧时婚书又称“鸾书”,一般用描金鸾朱纸,写有男女姓名、生辰八字、祖宗三代名号,并贴有税票,封面有“天作之合,文定厥祥”等古语,多为手写。民国时期的婚书就出现印刷品了,上面贴有民国印花税票,算是官方认可的一种表现。新中国成立后的结婚证,初期以“奖状式”居多,四周由石榴、稻穗、棉花、白鸽等印刷精美的图案,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格,“男女平等、婚姻自由”是这一时期婚书的主题词。“文革”时期的结婚证,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特定标志和色彩,上世纪80年代的结婚证上盖有“五斗橱”、“板壁床”、“木桶”等红字章。当时的商品按计划限量供应,凭结婚证书,新人可以到指定的商店换购物品,因此,当时的不少结婚证上印有“马桶已购”、“蚊帐已购”等字样。改革开放以来,结婚证返璞归真,回归其法律文书的本质,证书大多贴上了夫妻双人合影照。

  叶建国说,全国各省的结婚证收齐后,准备办一次展览,和市民们共享婚俗文化。


浙江日报 人文·朝文新智 00014 收藏百年婚俗史 2014-02-24 3374066 2 2014年02月2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