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要闻

当新农村建设遇到“动不了”的保护区——

宁海:修老房 传乡韵

  本报宁海2月20日电

  记者 陈醉

  通讯员 陈云松 严洁

  春节刚过,宁海塔山村的童荣林家就开始“敲砖动土”,重修房屋了。和好了水泥浆,小心填补灶头,转眼炉灶就像一件打满补丁的“旧衣服”。

  “‘内部装潢’只是第一步,今年房子外部也要大修,不过要紧的是保持房子的老样式不变。”童荣林认真地说。

  彻彻底底改造老屋,是塔山村新农村建设的特色。塔山村三分之二的面积在前童古镇保护区内,总共有400多间破旧的老房子不能拆,也不能移。“动不了”的老屋,给小村的新农村建设加大了难度。

  何不给老屋也装上“新酒”?塔山村村支书童文斌说:“既然我们村的新农村建设绕不开这些老屋,新村建设就该从美化老屋着手。”去年底,村子试点改造4户老房子,到今年已经完成了3户,年底前将陆续启动剩余老房子改造。为鼓励老房子改造,每户村民还获得了改造经费30%的补贴。

  在一户青色围墙高垒的屋子前,整个青砖木基结构的房子已焕然一新,新木色的房梁透露了这不是“原装品”。“房子刚开始修复时,已经倒塌了一大半,只剩一面墙。我们就地用老材料、老砖按原样修复,只花了两万元左右。”户主童小青没想到,房子一修好,附近的村民都来参观,称赞这样的房子古色古香,很有韵味。

  随着塔山村的老屋“新生计划”层层推进,小村还是遇到了难题。

  年前,一个4户人家一体的老屋群为改造与否争论开了。这片7米不到的围墙涉及了4户人家,却只有一户村民仍然居住其中,其他3户已经搬出村子,在城里买了新房子。“一般不回来住,就算修房子自个儿掏钱不多,不住也是浪费。”村民童仁常这样抗议道。

  面对修与不修的矛盾,塔山村“笑而不语”,村庄用3年时间、投入700多万元改变村貌,为的就是让村民们肯回来住住。

  童仁常被请回村里“一日游”。走在小村里,他看到外立面被刷成了象牙白,和乌黑的瓦片相得益彰,更增添了一份古雅的味道。沿着干净整洁的村道行走一遭,道路虽然经过路面硬化,却依旧保留了路中央的石子路。而更让他惊喜的是分布在村子里的几个迷你公园,亭台楼阁美如画。

  记忆里村口的晒谷场也不一样了,地面由石板铺成,四周是郁郁葱葱的绿色植物,角落还有一个石亭,更贴心的是公园还专门设计有停车位和公共厕所。“几年没回来,村子已经像度假村一样美了,都不用去风景区玩了。”看到村子的变化,童仁常当即拍板,重修自家的老房子。

  老屋就这样被定为塔山村新农村建设的“基调”,村里规定,新建的房子也要有老气质。

  在一片老房子的对面,1000多平方米的村综合大楼刚刚建成。楼顶仿古的瓦片层层叠叠,二楼的露台则用石栏雕花做了扶手,与村里的老房子协调一体。村综合大楼与老房群的中间,还建筑了一道工艺仿古墙,墙面镶嵌着石窗,仅这十几米的长墙就投入了60万元。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4 宁海:修老房 传乡韵 2014-02-21 3370360 2 2014年02月2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