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新年图文征集活动定格“家的味道”
人在千里,家在心里
通讯员 周炜 郑维维
本报记者 王婷
家的味道是什么?是妈妈铺好的被子上散发出的阳光味道?是爸爸清晨泡的牛奶香味?还是奶奶亲手包的饺子香?
自本报联合浙江大学发出“家的味道——新年图文故事汇”征集令以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收到了数以千计的图文投稿,欢笑、泪水、感动交织在一起,时间仿佛也变得感性起来,短短的日子,竟显得那么绵长与美好。
无论是已经在版面上呈现过的第一站“回家的路”、第二站“幸福瞬间”,还是今天的第三站“最初的地方”、第四站“追风的人”,都将我们对家的感觉“装订”在了一起,封存在心里最柔软的地方,一经翻起,便有滋味上心头。
家是幸福滋味
“记得在上高中的时候,每次月考前的周末都会吃碗馄饨,来为自己的考试加油打气。时间久了,就成了一个习惯。现在想来,不仅是馄饨的味道记忆犹新,就连当年苦苦努力学习的场景都浮于脑海。”对于浙江大学的黄丽文来说,一碗热腾腾的馄饨就是她印象中家的味道。
也许我们都有这样的记忆,清晨,长长的街道,飘着热气的早餐店、和善的老板,那么鲜活地存在于那段岁月里。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味觉记忆,但是年夜饭总是最能体现家的味道。
读者郑明的家乡太湖小镇上的醇香米酒,读者陈思远的家乡绍兴地区的团圆稞、读者胡程程的家乡温州的捣糕……“家的味道”是美味的食物和一起享用食物的人。有人说,“味觉是比感情忠诚的东西,一个人若是喜欢一个地方的食物,一辈子也走不了太远。”正因为这样,我们总是离故乡很近很近。
家是最初感恩
“从此故乡没有春秋,只有冬夏。”正如读者江晓涵在来稿中说的,对于远离家乡在外求学的同学来说,时隔许久回一次家,那些幸福的瞬间显得更加弥足珍贵。将盆里装上满满的水,拿上一条干净的毛巾,轻轻地为爸爸洗脚,读者涵影抚摸着爸爸开始苍老的皮肤,犹如看到他头上新生的白发那般心酸,然而,阳光下爸爸的笑容,却诉说着那一刻的幸福。
浙江理工大学的陈南宇让我们分享着他的幸福瞬间:老家的冬日阳光总是格外温暖,搬出一条长长的板凳便可以打一晌午的盹,不知什么时候两条小狗踱到身边,相依相偎地趴着。此时,觉得一切如此和谐美好。
一双满是皱纹的手上留下岁月的印记,这是浙江大学的金梦同学发来的图片,“这双手粗糙,可在我眼里是天下最美的手,因为这双手是自己从小到大的依赖。”这个懂得感恩的女孩,用自己的手拍下了父亲的双手。
洗脚、做饭、牵手或者安静的陪伴,在家里,幸福总是如此平淡却又显得格外真切。读者肖青青说:“童年的时候,父母是我的偶像;后来,父母成为我的老师;而如今,父母就是我的朋友。父母的双手记录了岁月的痕迹,也满是我们成长的足迹,有他们的地方,就让人很安心。我的幸福瞬间,就是我的父母,就是和父母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
浙大的单立萍同学感慨:“在我们最初的地方,没有烦扰,有的只是心中那点点滴滴的梦想与执着;在我们最初的地方,没有高楼大厦遮挡视线,可以看见远处的地平线与小桥流水的景象;在我们最初的地方,那个围墙低矮的时光,端着饭碗去各家各户串门的时光,没有什么能阻挡亲情友情。”
家是追风情怀
年轻的方向是风的方向。站在脚下这片土地,注视着远方。每一次的离开,是脚下的这片土地给予了力量。我们留恋外婆门前的小菜园,看着那些蔬菜快乐生长;我们留恋门前的小溪,每天伴着它的叮咚声入睡;我们留恋红掌和满天星,看着花开正好的姿态……但是,我们不能停留,因为追风人注定前行。
“初入大学,最要感谢的,就是和我一同考入浙大的同学。独在异乡为异客,在杭州,有了困难挫折,可能愈发感到孤独无助;收获成功,也可能产生莫名失落,但是幸好有同乡人,与我同在。我们相互帮助,并且为来自同一个地方而感到自豪 ,有他们的地方,便是我的家乡。”浙江大学张正佳深情地写道。
读者梁梦嫄在来稿中说,每次回家总要到高三时的教室去看一看,在那个青春的校园里呆一会。曾经在书山题海中放飞的梦想,仍然是我们远行的方向。浙江大学的王孙雷回母校做演讲时说:“回母校不止是一个活动,更像一种审视,对自己的审视。”
在读者的依依不舍中,“家的味道——新年图文故事汇”征集活动落下了帷幕。回顾整个“家的味道”活动,如看一场温馨的“微电影”,每一帧画面都是一个故事,大学生们用眼睛、用心、用笔,给我们定格了一个个鲜活的家的故事。
关于故乡、关于家、关于爱,总有唱不完的歌,写不完的诗……